|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脆弱生态环境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13-15页 |
| ·根际细菌群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根际AMF群落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黄土高原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AMF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 第15-20页 |
| ·AMF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第15页 |
| ·AMF对植物养分吸收传递的影响 | 第15-19页 |
| ·AMF对根际土壤结构的影响 | 第19-20页 |
| ·AMF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 第20-22页 |
| ·AMF与根际细菌的关系 | 第20-21页 |
| ·AMF与根际真菌的关系 | 第21页 |
| ·AMF与根际放线菌的关系 | 第21-2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前言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常见植物根际细菌与AMF群落研究 | 第25-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26-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 ·T-RFLP分析 | 第27-29页 |
| ·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 ·样品总DNA提取和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 ·六道沟流域8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1-33页 |
| ·六道沟流域8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 第33-35页 |
| ·纸坊沟流域7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5-37页 |
| ·纸坊沟流域7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 第37-39页 |
| ·不同生态区3种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9页 |
| ·不同生态区3种植物根际AMF多样性研究 | 第39-40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40页 |
| ·AMF与细菌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 ·RDA分析 | 第41-46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AMF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9-7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 ·材料 | 第50页 |
|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7页 |
| ·不同施氮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53-58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58-62页 |
| ·不同施钾水平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62-65页 |
| ·不同施钙水平下AMF对刺槐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67-70页 |
| 第五章 AM根间菌丝桥对刺槐生长及氮素传送的影响 | 第70-8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 ·试验装置 | 第71页 |
| ·试验材料 | 第71-72页 |
|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 ·非同位素组植物的生长及养分吸收情况 | 第73-74页 |
| ·标记尿素-~(15)N组植物的生长及体内~(15)N的丰度 | 第74-76页 |
| ·标记硫酸铵-~(15)N组植物的生长及体内~(15)N的丰度 | 第76-7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 第六章 AMF对刺槐根际微域环境的影响 | 第80-9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1-83页 |
| ·供试材料 | 第81页 |
| ·试验设计 | 第81页 |
| ·试验方法 | 第81-8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 ·接种AMF对刺槐菌根侵染率与生物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第84页 |
|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 ·接种AMF对刺槐根际土壤pH及养分的影响 | 第86页 |
| ·刺槐根际土壤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86-8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88-90页 |
| 第七章 AMF菌丝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 第90-10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90-93页 |
| ·材料 | 第90页 |
| ·试验装置 | 第90-91页 |
| ·试验设计 | 第91页 |
| ·测定方法 | 第91-9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3-99页 |
| ·接种不同AMF对刺槐菌根侵染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93页 |
| ·不同处理中刺槐根际球囊霉素的含量 | 第93-94页 |
| ·不同距离菌丝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 第94-96页 |
| ·各因子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96-99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99-101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1-104页 |
| ·研究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 第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