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dows Mobile的PIM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0页 |
·论文组织 | 第10-12页 |
第2章 SyncML数据同步协议 | 第12-20页 |
·SyncML同步框架 | 第13-14页 |
·同步的初始化 | 第14-15页 |
·双向增量同步(Two-way Sync) | 第15-16页 |
·慢同步(Slow Sync) | 第16-17页 |
·其他同步方式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PIM同步原理 | 第20-28页 |
·数据修改记录信息 | 第20页 |
·同步锚 | 第20页 |
·数据项ID映射 | 第20-21页 |
·冲突的解决 | 第21页 |
·寻址 | 第21-22页 |
·Package分包 | 第22-23页 |
·大对象处理 | 第23-27页 |
·大对象的大小 | 第23-24页 |
·一致性声明 | 第24-25页 |
·大对象交换过程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PIM服务器功能概述 | 第28-34页 |
·设备网络结构 | 第28-29页 |
·手机发起的到中央PIM平台的数据同步流程 | 第29-30页 |
·数据同步主要功能 | 第30-31页 |
·业务管理功能 | 第31-34页 |
·用户管理 | 第31-32页 |
·分级管理 | 第32-33页 |
·系统管理 | 第33页 |
·客户自服务 | 第33页 |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日志管理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PIM客户端设计 | 第34-64页 |
·PIM客户端框架设计 | 第34-35页 |
·协议层 | 第35-43页 |
·Package#1 | 第36-37页 |
·Package#2 | 第37-39页 |
·Package#3 | 第39页 |
·Package#4 | 第39-41页 |
·Package#5 | 第41-42页 |
·Package#6 | 第42-43页 |
·数据库层 | 第43-45页 |
·Vcard协议 | 第43-45页 |
·数据库核心 | 第45页 |
·通过POOM读取同步数据库 | 第45页 |
·传输层 | 第45-53页 |
·HTTP协议介绍 | 第46页 |
·HTTP协议的工作机制 | 第46页 |
·HTTP的信息传输方式 | 第46-47页 |
·HTTP的主要特征 | 第47-48页 |
·HTTP协议的消息类型 | 第48-49页 |
·HTTP1.1的新增特性 | 第49-53页 |
·用户界面 | 第53-58页 |
·初始界面 | 第54-55页 |
·进度界面 | 第55-56页 |
·结果界面 | 第56-58页 |
·WBXML编解码 | 第58-62页 |
·WBXML的数据类型 | 第58-59页 |
·WBXML的结构 | 第59页 |
·Token | 第59-60页 |
·Global Token | 第60-62页 |
·安全验证 | 第62-63页 |
·Base64编解码算法 | 第62页 |
·MD5算法简要描述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64页 |
·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