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第一部分 喷昔洛韦的溶解度及脂水分配系数 | 第14-22页 |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14-15页 |
| 二、喷昔洛韦的紫外扫描 | 第15-16页 |
| 三、喷昔洛韦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6-19页 |
| 四、喷昔洛韦的溶解度 | 第19-20页 |
| 五、喷昔洛韦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微乳的处方研究 | 第22-49页 |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22-23页 |
| 二、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23-25页 |
| 三、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水四元体系 | 第25-29页 |
| 1. CremophorEL/IPM/water体系 | 第25-27页 |
| 2. Brij 97/ethanol/IPM/water体系 | 第27页 |
| 3. Tween80/IPM/water体系 | 第27-28页 |
| 4. lecithin/IPM/water体系 | 第28-29页 |
| 5. Labrasol/Purol/IPM/water体系 | 第29页 |
| 6. 小结 | 第29页 |
| 四、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 | 第29-38页 |
| 1. CremophorEL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 | 第30-31页 |
| 2. lecithin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 | 第31-33页 |
| 3. Tween80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 | 第33-34页 |
| 4. CremophorEL/lecithin/ethanol体系优化 | 第34-36页 |
| 5. 小结 | 第36-38页 |
| 五、油相的选择 | 第38-42页 |
| 六、水相的选择 | 第42-43页 |
| 七、CremophorEL/lecithin/ethanol/Labrafaccc/PG-water(1:1)体系Km优化 | 第43-44页 |
| 八、温度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九、空白微乳的稳定性考察 | 第45页 |
| 十、喷昔洛韦对微乳相行为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十一、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 第三部分 微乳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49-84页 |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50-51页 |
| 二、微乳的流变学特征 | 第51-53页 |
| 三、微乳的电导、折光率 | 第53-56页 |
| 四、微乳的形态与粒径 | 第56-63页 |
| 1. 透射电镜法 | 第56-59页 |
| 2. 光子分光光度法 | 第59-63页 |
| 五、脉冲场梯度NMR测定微乳中油水自扩散系数 | 第63-82页 |
| 1. 脉冲场梯度NMR测定自扩散系数原理 | 第63-64页 |
| 2. 自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64-82页 |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82-84页 |
| 第四部分 喷昔洛韦在微乳中的溶解度及体外释放 | 第84-98页 |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84页 |
| 二、空白微乳的制备 | 第84-85页 |
| 三、喷昔洛韦在微乳中的溶解度 | 第85-88页 |
| 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85-86页 |
| 2. 喷昔洛韦微乳增溶机理探讨 | 第86-88页 |
| 四、喷昔洛韦微乳的体外释放 | 第88-96页 |
| 1. 喷昔洛韦微乳的制备 | 第88页 |
| 2. 喷昔洛韦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88-90页 |
| 3. 结果处理 | 第90-96页 |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96-98页 |
| 第五部分 空白微乳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98-102页 |
| 一、试药和动物 | 第98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98-101页 |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 第六部分 喷昔洛韦微乳的体内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2-130页 |
| 一、仪器、药品与动物 | 第102-103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03-128页 |
| 1. 生物样品中喷昔洛韦的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3-110页 |
| 2. 动物实验方法 | 第110-117页 |
| 3. 数据分析 | 第117-128页 |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 结论 | 第130-13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0页 |
| 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微乳的研究进展 | 第140-157页 |
| 简历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