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22页 |
1.1 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8-11页 |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3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2-15页 |
1.4 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5-19页 |
1.5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2页 |
1.5.1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1.5.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试验流程、装置及运行 | 第22-34页 |
2.1 试验场地 | 第22-23页 |
2.2 试验流程与装置 | 第23-27页 |
2.2.1 试验流程 | 第23-24页 |
2.2.2 试验装置 | 第24-27页 |
2.3 试验污水水质和水量 | 第27-28页 |
2.3.1 进水水质 | 第27-28页 |
2.3.2 水量 | 第28页 |
2.4 试验内容及安排 | 第28-30页 |
2.4.1 试验影响因素及水平确定 | 第28-29页 |
2.4.2 试验安排 | 第29-30页 |
2.5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30-31页 |
2.5.1 取样点说明 | 第30页 |
2.5.2 测试项目、方法及频率 | 第30-31页 |
2.6 试验装置启动 | 第31-34页 |
2.6.1 生物絮凝反应区活性污泥培养 | 第31-32页 |
2.6.2 生物膜过滤区挂膜启动 | 第32-33页 |
2.6.3 运行测试期 | 第33-34页 |
第3章 试验结果 | 第34-71页 |
3.1 溶解氧单因素试验 | 第34-39页 |
3.2 流量单因素试验 | 第39-67页 |
3.2.1 工况运行周期 | 第39-40页 |
3.2.2 流量0.6m~3/d试验 | 第40-45页 |
3.2.3 流量1.0m~3/d试验 | 第45-50页 |
3.2.4 流量2.Om~3/d试验 | 第50-55页 |
3.2.5 流量3.0m~3/d试验 | 第55-56页 |
3.2.6 流量4.0m~3/d试验 | 第56-58页 |
3.2.7 流量单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58-65页 |
3.2.8 生物膜过滤区水头损失及反冲洗 | 第65页 |
3.2.9 滤料的生物膜特征 | 第65-67页 |
3.3 絮凝反应区活性污泥特征 | 第67-71页 |
3.3.1 溶解氧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2 流量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3 污泥龄(θc)与流量因素的关系 | 第69-71页 |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106页 |
4.1 生物絮凝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 第73-88页 |
4.1.1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及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 第73-76页 |
4.1.2 生物絮凝吸附脱氮机理 | 第76-83页 |
4.1.3 生物絮凝吸附除磷机理 | 第83-85页 |
4.1.4 溶解氧对生物絮凝吸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85-86页 |
4.1.5 生物絮凝吸附反应区活性污泥特性分析 | 第86-88页 |
4.2 生物膜过滤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106页 |
4.2.1 生物膜过滤运行周期特性 | 第88-89页 |
4.2.2 生物膜过滤有机物去除机理 | 第89-93页 |
4.2.3 生物膜过滤悬浮物去除机理 | 第93-95页 |
4.2.4 生物膜过滤氮、磷去除机理 | 第95-99页 |
4.2.5 其它环境参数对生物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 第99-106页 |
第5章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06-129页 |
5.1 动力学模型概述 | 第106-107页 |
5.2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07-113页 |
5.2.1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选择 | 第107-108页 |
5.2.2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推求 | 第108-111页 |
5.2.3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111-113页 |
5.3 生物膜过滤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13-127页 |
5.3.1 生物膜过滤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选择 | 第113-118页 |
5.3.2 生物膜过滤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推求 | 第118-126页 |
5.3.3 生物膜过滤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126-127页 |
5.4 生物絮凝+生物膜过滤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127-129页 |
第6章 效益分析 | 第129-13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2-135页 |
7.1 结论 | 第132-134页 |
7.2 建议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