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理论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概述 | 第11-16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6页 |
| 2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6页 |
| ·形成机理分析及分类 | 第16-18页 |
| ·形成机理分析 | 第16-18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分类 | 第18页 |
| ·枢纽客流特性分析 | 第18-21页 |
| ·客流的出行目的分析 | 第18页 |
| ·客流的时间分布特性 | 第18-20页 |
| ·客流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20-21页 |
| ·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的模式 | 第22-26页 |
| ·停车换乘模式 | 第22-23页 |
| ·非停车换乘模式 | 第23-26页 |
| 3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客流预测 | 第26-34页 |
| ·概述 | 第26页 |
| ·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枢纽客流吸引量预测 | 第27-31页 |
| ·客流来源分析 | 第27-28页 |
| ·模型的选取 | 第28-29页 |
| ·数据表的建立和数据的标准化 | 第29页 |
|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预测 | 第29-31页 |
| ·枢纽客运分担率预测 | 第31-34页 |
| 4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组织分析 | 第34-41页 |
| ·客运枢纽功能组织分析 | 第34-37页 |
| ·客运枢纽综合功能系统的构成 | 第34-35页 |
| ·交通功能子系统 | 第35-36页 |
| ·商业功能子系统 | 第36-37页 |
| ·客运枢纽交通流线组织分析 | 第37-41页 |
| 5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协调性综合评价 | 第41-49页 |
| ·综合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概述 | 第41-42页 |
| ·换乘衔接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与量化 | 第42-4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2-43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3-45页 |
|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5-47页 |
| ·基于变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7-49页 |
| 6 应用实例研究 | 第49-68页 |
| ·北京西站综合客运枢纽 | 第49-50页 |
| ·北京西站客流吸引量及分担率预测 | 第50-56页 |
| ·客流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 ·客流吸引量预测 | 第52-54页 |
| ·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 | 第54-56页 |
| ·北京西站功能组织分析 | 第56-59页 |
| ·交通功能组织分析 | 第56-58页 |
| ·商业功能组织分析 | 第58-59页 |
| ·北京西站交通流线分析 | 第59-62页 |
| ·乘客流线分析 | 第59-60页 |
| ·公交车流线分析 | 第60-61页 |
| ·出租车(社会车辆)流线分析 | 第61-62页 |
| ·北京西站换乘协调性综合评价 | 第62-68页 |
| ·指标的取值及无量纲化 | 第62-65页 |
| ·基于变权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