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 ·光学天线 | 第9-17页 |
| ·介质光学天线 | 第9-14页 |
| ·金属光学天线 | 第14-16页 |
| ·光学天线的应用 | 第16-17页 |
| ·金属光学天线与表面等离激元 | 第17-31页 |
| ·表面等离激元 | 第17-18页 |
| ·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18-19页 |
| ·表面等离激元的空间扩展 | 第19-20页 |
| ·单个金属棒的表面等离激元色散 | 第20-22页 |
| ·单个金属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 | 第22-23页 |
| ·金属光学天线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 第23-24页 |
| ·金属光学天线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24-28页 |
| ·金属光学天线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 ·本论文内容安排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V形光学共振天线的近场增强特性的研究 | 第33-55页 |
| ·引言 | 第33-36页 |
| ·V形天线的一阶共振 | 第36-43页 |
| ·几何模型及计算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 ·V形天线一阶共振电场分布 | 第37-39页 |
| ·一阶共振强度随天线臂夹角的变化 | 第39-40页 |
| ·V形天线与对称阵子的一阶共振强度对比 | 第40-43页 |
| ·V形天线的二阶共振 | 第43-49页 |
| ·V形天线二阶共振谱及电场分布 | 第43-44页 |
| ·V形天线二阶共振强度随天线臂夹角的变化 | 第44-46页 |
| ·V形天线与对称阵子的二阶共振强度对比 | 第46-49页 |
| ·Bow-tie天线的一阶和二阶共振 | 第49-53页 |
| ·Bow-tie天线的模型及共振谱 | 第49-50页 |
| ·Bow-tie天线共振时电场分布 | 第50-51页 |
| ·一阶共振和二阶共振场增强随天线张角的变化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L形光学共振天线的模式分析及场增强特性研究 | 第55-71页 |
| ·引言 | 第55-57页 |
| ·L形天线与金属单直条的共振对比 | 第57-60页 |
| ·几何模型及计算参数设置 | 第57-58页 |
| ·L形天线与金属单直条的共振谱 | 第58-60页 |
| ·等臂L形天线对不同入射偏振的响应 | 第60-65页 |
| ·等臂L形天线的模式分析 | 第60-62页 |
| ·不同入射偏振下等臂L形天线的共振谱 | 第62-65页 |
| ·非等臂L形天线对不同入射偏振的响应 | 第65-68页 |
| ·非等臂L形天线的模式分析 | 第65-66页 |
| ·不同入射偏振下非等臂L形天线的共振谱 | 第66-68页 |
| ·L形天线的场增强特性研究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近场光学光纤探针的制备 | 第71-88页 |
| ·引言 | 第71-74页 |
| ·光纤探针的制备方法 | 第74-78页 |
| ·利用动态腐蚀法和管道腐蚀法制备光纤探针 | 第78-80页 |
| ·对光纤进行预处理制备高质量光纤探针 | 第80-87页 |
| ·实验步骤 | 第80-8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103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