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页 |
·引言 | 第8-9页 |
·涡旋自组织研究 | 第9-13页 |
·涡旋自组织的观测研究 | 第10-11页 |
·涡旋自组织数值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特殊流型的形成和维持 | 第12页 |
·涡旋自组织动力学机制 | 第12-13页 |
·暴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暴雨中尺度分析和数值模拟 | 第13-14页 |
·台风暴雨 | 第14页 |
·台风远距离暴雨 | 第14-15页 |
·大气耗散结构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全文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8页 |
第二章 2006年7月27日山东半岛大暴雨过程中云团自组织及成因分析 | 第28-42页 |
·引言 | 第28页 |
·降水特征、云团自组织和雷达观测特征 | 第28-33页 |
·降水特征 | 第28-30页 |
·云团自组织演变过程 | 第30-31页 |
·雷达回波特征 | 第31-33页 |
·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 | 第33页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33-38页 |
·大气温湿条件 | 第33-36页 |
·动力场特征和触发机制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研究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模式和试验设计 | 第42-44页 |
·主要结果 | 第44-54页 |
·随机分布小尺度涡对涡旋自组织的作用 | 第44-45页 |
·涡自组织对随机分布小尺度涡强度的敏感性 | 第45页 |
·准终态涡强度与随机分布小尺度涡的联系 | 第45-52页 |
·不同初始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的作用 | 第52-54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涡旋自组织在山东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第58-78页 |
·引言 | 第58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58页 |
·普查分析 | 第58-67页 |
·演变过程 | 第59-63页 |
·统计特征 | 第63-66页 |
·预报模型 | 第66-67页 |
·应用分析 | 第67-76页 |
·2008年7月17日暴雨个例 | 第67-72页 |
·2009年7月8日暴雨个例 | 第72-76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五章 2005年8月5日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雨排熵指数分析 | 第78-92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排熵指数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 第79-80页 |
·广义相当位温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 第80-81页 |
·排熵指数在台风“麦莎”远距离暴雨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 第81-89页 |
·大尺度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 | 第82-83页 |
·高低空急流对远距离台风暴雨的作用 | 第83-85页 |
·暴雨区排熵指数的诊断分析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第六章 2007年7月18日山东暴雨自组织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第92-123页 |
·引言 | 第92页 |
·暴雨过程概述 | 第92-96页 |
·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涡旋(云团)自组织过程 | 第96-101页 |
·卫星云图中的对流云团自组织过程 | 第96-99页 |
·雷达回波分析 | 第99-101页 |
·产生涡旋自组织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 | 第101-103页 |
·产生自组织的温湿条件 | 第103-110页 |
·大气高温高湿和对流不稳定 | 第103-105页 |
·充分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辐合 | 第105-107页 |
·大气强烈的对流不稳定 | 第107-110页 |
·产生涡旋自组织的动力条件分析 | 第110-118页 |
·低层正涡度区合并有利于中尺度涡旋自组织发展 | 第110-114页 |
·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 | 第114-118页 |
·涡旋自组织期间负排熵指数的演变 | 第118-120页 |
·综合分析及结论 | 第120-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