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特殊储层评价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6-18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37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18-2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20页 |
·构造及断层特征 | 第20-25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5-26页 |
·地层发育情况 | 第26-37页 |
·地层标志层及对比系统 | 第30-33页 |
·高垒带与凹槽带地层对比模型 | 第33-37页 |
3 碎屑岩沉积学研究及储层评价 | 第37-60页 |
·沉积背景 | 第37页 |
·沉积标志和沉积模式 | 第37-46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6-51页 |
·水下浊积扇相 | 第46-48页 |
·扇三角洲相 | 第48-49页 |
·湖泊相 | 第49-50页 |
·高弯度河流相 | 第50-51页 |
·沉积相展布及砂体演化 | 第51-55页 |
·碎屑岩储层研究与评价 | 第55-6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5-56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56-57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57-58页 |
·储层评价 | 第58-60页 |
4 火山岩岩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60-73页 |
·国内外火山岩研究概况 | 第60-61页 |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61-68页 |
·火山岩岩性识别 | 第68-73页 |
·氧化物分析法 | 第68页 |
·测井识别法 | 第68-73页 |
5 火山岩储层评价方法 | 第73-114页 |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73-83页 |
·孔隙类型 | 第73-74页 |
·次生作用 | 第74-76页 |
·孔隙组合类型 | 第76页 |
·储层宏观物性特征 | 第76-77页 |
·火山岩微观物性特征 | 第77-79页 |
·火山岩裂缝研究 | 第79-83页 |
·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机理 | 第83-85页 |
·火山岩储层与岩性的关系 | 第85页 |
·火山岩储层识别方法 | 第85-96页 |
·常规测井系列识别火山岩储层 | 第85-89页 |
·成像测井系列识别火山岩储层 | 第89-93页 |
·火山岩储层定性识别 | 第93-96页 |
·火山岩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第96-104页 |
·有效孔隙度测井解释 | 第96-101页 |
·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 | 第101-103页 |
·测井评价分类 | 第103-104页 |
·火山岩储层反演 | 第104-109页 |
·波阻抗反演 | 第105-107页 |
·人工神经网络测井曲线反演 | 第107-109页 |
·裂缝预测 | 第109-114页 |
·模拟算法 | 第109-110页 |
·裂缝预测 | 第110-114页 |
6 火山岩岩相及分布特征 | 第114-126页 |
·火山岩岩相研究 | 第114-119页 |
·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岩相模式 | 第114-116页 |
·火山口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岩相带展布 | 第116-119页 |
·火山岩喷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19-126页 |
7 油藏综合评价 | 第126-138页 |
·火山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126-133页 |
·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126-132页 |
·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 第132-133页 |
·火山岩与浊积岩的关系 | 第133-138页 |
·沉积作用与火山作用关系 | 第133-136页 |
·油藏评价方向分析 | 第136-138页 |
8 结论与认识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附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