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39页
 一、研究缘起第9-11页
  (一) 现实关怀第9页
  (二) 理论求索第9-11页
 二、核心概念释义第11-16页
  (一) 社会转型第11-12页
  (二) 道德教育第12-13页
  (三) 正当性第13-15页
  (四) 有效性第15页
  (五) 一个补充性的说明:正当性和有效性能否成为同一层面的两种不同评价维度第15-16页
 三、研究综述第16-36页
  (一) 在正当性追求与有效性追求之间——现代性浪潮和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第17-27页
  (二)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的双重变奏——我国近代以来道德教育研究的百余年求索第27-34页
  (三) 反思和展望第34-36页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36-39页
  (一) 研究方法第36-37页
  (二) 研究思路第37-39页
第一章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两条不同进路第39-68页
 一、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第40-49页
  (一)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第41-42页
  (二)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道德教育意义第42-44页
  (三)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道德教育第44-49页
 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第49-59页
  (一) 促使个体社会化: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第49-51页
  (二) 注重个体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意义第51-53页
  (三) 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道德教育第53-59页
 三、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59-68页
  (一) 立论之基础:"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第60-61页
  (二) 目标之定位:"个人优先于共同体"和"共同体优先于个人"第61-62页
  (三) 原则之要求:"价值中立"与"国家导向"第62-64页
  (四) 方式之选择:"自主选择"与"强制、利诱等"第64-65页
  (五) 结论第65-68页
第二章 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必要与可能第68-79页
 一、以何必要第68-71页
 二、何以可能第71-74页
  (一) 问题根源:国家能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零和思维"第71-72页
  (二) 问题澄清和消解之路第72-74页
 三、以何可能第74-79页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现实批判第79-100页
 一、迷恋同一性的解放道德教育:一种变相的捆绑第79-90页
  (一) "迷恋同一性的解放道德教育"的解放逻辑第80页
  (二) 崇高的唯一性与正当性危机第80-83页
  (三) 忘"我"幻影与有效性危机第83-86页
  (四) 启示第86-90页
 二、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不正当也不有效的"道德教育"第90-100页
  (一) 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的潜在规则第91-92页
  (二) 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的实践逻辑:看不见的恐惧第92-93页
  (三) 恐惧的根源:官僚体制和消费社会的共谋第93-96页
  (四) 正当性危机和有效性危机第96-98页
  (五) 何去何从第98-100页
第四章 基于协商的道德教育治理第100-123页
 一、协商民主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治理第100-111页
  (一) 从统治走向治理:时代的呼唤第100-103页
  (二) 从治理走向协商治理:善治的诉求第103-107页
  (三) 发展协商治理的中国路径第107-111页
 二、"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德育改革的合理性诉求第111-117页
  (一) "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第111-113页
  (二) 德育改革对"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诉求第113-114页
  (三) 内蕴"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基本精神的德育改革第114-117页
 三、先定道德约束与道德教育走向协商之间的冲突及其消解路径第117-123页
  (一) 二者之间的冲突第117-119页
  (二) 完全舍弃先定道德约束?第119-121页
  (三) 冲突消解的策略第121-123页
第五章 走向协商的道德教育和为了协商的道德教育第123-152页
 一、何谓协商第123页
 二、道德教育走向协商的必要性第123-132页
  (一) 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呼唤第123-127页
  (二) 当代中国发展的期待第127-129页
  (三) 现代性筹划的祈求第129-132页
 三、道德教育走向协商的时代意蕴第132-138页
  (一) 协商: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第132-133页
  (二) 协商: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新概念第133-135页
  (三) 协商:构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角第135-137页
  (四) 协商:影响道德教育未来走向的一个新愿景第137-138页
 四、协商如何存在和公共理性教育第138-146页
  (一) 公共理性是协商得以存在的"种子"第138-139页
  (二) 公共理性对于协商的价值第139-140页
  (三) 公共理性教育缺失及其危害第140-143页
  (四) 公共理性的培育第143-146页
 五、协商何以展开和多元权力竞争的学校管理体制第146-152页
  (一) 行政权力主导:强制道德教育蔓延的"温床"第146-147页
  (二) 多元权力竞争:协商道德教育"生根发芽"之"肥沃土壤"第147-150页
  (三) 走向多元权力竞争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第150-152页
第六章 正当而有效的美善德育第152-174页
 一、什么样的美善德育才是正当且有效的美善德育第152-166页
  (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善德育第153页
  (二) 我们为什么又要警惕美善德育第153-154页
  (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善德育第154-158页
  (四) 我们需要的美善德育是什么样的美善德育第158-160页
  (五) 我们需要的美善德育使我们成为什么第160-163页
  (六) 我们如何展开我们所需要的美善德育第163-166页
 二、谨慎应对施特劳斯学派的美善德育思想第166-174页
  (一) 美善德育之理想目标:追寻美善生活第167-168页
  (二) 理想的教育者及其教育方式:政治哲人与两种教诲第168-169页
  (三) 现代美善德育低效的根源:祛魅和平等主义的盛行第169-170页
  (四) 应对危机之现实策略:通识教育第170-171页
  (五) 抵御美丽诱惑第171-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服务动机的扩展研究
下一篇: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