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20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 ·土地退化及指标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 第20-3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0-23页 |
| ·数据简介及获取 | 第23-29页 |
| ·遥感数据简介 | 第23-24页 |
| ·野外地物光谱数据的获取 | 第24-29页 |
| ·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分析 | 第29-32页 |
| ·指标频次和应用率分析 | 第30页 |
| ·土地退化综合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 ·遥感监测指标统计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小区域土地退化程度信息挖掘研究 | 第34-43页 |
| ·小区域简介及数据准备 | 第34-35页 |
| ·RS 及GIS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5页 |
| ·遥感反照率的反演 | 第35-36页 |
| ·植被和湿度信息提取 | 第36页 |
| ·土地利用分类制图 | 第36-38页 |
| ·基于概率统计的最大似然法分类 | 第37页 |
| ·基于纯净象元的SAM 分类 | 第37-38页 |
| ·土地退化程度指数(DDI)模型 | 第38-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DDI 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高光谱数据土地质量信息提取 | 第43-54页 |
| ·高光谱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第44-47页 |
| ·数据评价与波段选择 | 第44-46页 |
| ·遥感数据的辐射及几何校正 | 第46-47页 |
| ·土地质量信息的遥感提取 | 第47-52页 |
| ·土壤有机质的反演 | 第47-50页 |
| ·土壤氧化铁反演提取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5 基于RS 和GIS 的综合信息法土地退化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 第54-65页 |
| ·综合信息法技术方法路线 | 第54-55页 |
| ·遥感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5-56页 |
| ·监测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56页 |
| ·综合信息法土地退化评价 | 第56-63页 |
| ·指标影像的获取 | 第56-61页 |
| ·土地退化监测评价的实现 | 第61-63页 |
| ·综合信息法与DDI 法的比较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6 综合信息法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 | 第65-72页 |
| ·1990 年土地退化程度信息获取 | 第65-66页 |
| ·土地退化监测及评价 | 第66-68页 |
| ·监测评价结果 | 第66-67页 |
| ·土地退化程度监测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气候、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及建议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