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云南松林景观格局、林分结构及近自然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云南松林经营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云南松林的选种研究 | 第20-21页 |
·云南松的培育研究 | 第21页 |
·造林及迹地更新研究 | 第21-22页 |
·云南松的林分经营研究 | 第22-23页 |
·云南松林不同尺度经营评价体系及研究现状 | 第23-40页 |
·中大尺度的景观评价体系与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林分尺度经营评价体系与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云南松林未来经营研究发展方向 | 第37-40页 |
·主要解决的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页 |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40-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 第43-4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3-46页 |
·自然条件 | 第43-44页 |
·社会经营状况 | 第44页 |
·森林资源分布 | 第44页 |
·森林经营历史 | 第44-45页 |
·森林景观现状 | 第45-46页 |
·调查方法 | 第46-49页 |
·资料收集 | 第46页 |
·群落生境与林分调查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群落生境制图 | 第49-63页 |
·引言 | 第49页 |
·研究区群落立地类型划分 | 第49-53页 |
·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群落生境类型划分原则 | 第50-51页 |
·地形斑块划分 | 第51-53页 |
·群落立地类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53-62页 |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53-54页 |
·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优势树种斑块图的生成 | 第54-58页 |
·地形斑块图层的生成 | 第58-60页 |
·空间基础数据库的生成 | 第60-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云南松林景观格局评价及群落演替研究 | 第63-84页 |
·引言 | 第63-65页 |
·云南松林景观分类 | 第65-72页 |
·分类依据与尺度界定 | 第65页 |
·一级景观类型的划分 | 第65-66页 |
·二级景观类型划分 | 第66-72页 |
·云南松林景观分类与群落演替分析 | 第72-77页 |
·云南松林景观分类结果 | 第72-75页 |
·云南松群落演替分析 | 第75-77页 |
·云南松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分析 | 第77-82页 |
·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77-78页 |
·数据生成 | 第78-79页 |
·景观与环境影响分析 | 第79-82页 |
·结论与云南松林景观经营建议 | 第82-8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2页 |
·景观经营建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云南松林分结构与生长动态研究 | 第84-112页 |
·引言 | 第84-90页 |
·林分结构研究现状 | 第84-86页 |
·林分动态模拟研究现状 | 第86-90页 |
·研究方法 | 第90-97页 |
·树种结构及多样性指数 | 第90-91页 |
·水平结构研究 | 第91-92页 |
·垂直结构研究 | 第92-93页 |
·空间结构研究 | 第93-94页 |
·林分生长模型研究方法 | 第94-97页 |
·结果分析 | 第97-110页 |
·物种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 第97-100页 |
·水平结构分析 | 第100-103页 |
·垂直结构分析 | 第103-104页 |
·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4-105页 |
·生长动态分析 | 第105-11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云南松林近自然经营模式设计与实现 | 第112-139页 |
·引言 | 第112-117页 |
·近自然林业理论 | 第112-113页 |
·我国近自然森林经营应用现状 | 第113-115页 |
·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与目标林相 | 第115-117页 |
·云南松天然林景观规划的近自然设计 | 第117-127页 |
·规划目标 | 第117-119页 |
·规划依据与原则 | 第119-120页 |
·云南松林景观近自然发展类型设计 | 第120-127页 |
·云南松纯林近自然改造模式研究 | 第127-138页 |
·近自然改造的依据和原则 | 第127-128页 |
·近自然改造的方法与途径 | 第128-129页 |
·云南松纯林可持续经营的近自然改造模式 | 第129-13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9-144页 |
·结论 | 第139-142页 |
·讨论 | 第142页 |
·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