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 ·全球大气圈与冰冻圈变化 | 第10-14页 |
| ·大气圈的变化 | 第11-12页 |
| ·冰冻圈的变化 | 第12-14页 |
| ·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冻圈变化 | 第14-18页 |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 第14-15页 |
| ·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 | 第15-18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4页 |
|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 第24-46页 |
| ·数据集 | 第24-34页 |
| ·青藏高原积雪数据 | 第24-30页 |
| ·大气环流资料 | 第30-3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4-46页 |
| ·空间插值方法 | 第34-37页 |
| ·基本统计及误差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经验正交分解 | 第38-39页 |
| ·奇异值分解 | 第39-40页 |
| ·功率谱分析 | 第40-41页 |
| ·小波分析 | 第41-46页 |
| 第三章 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6-74页 |
| ·青藏高原积雪厚度时空变化特征 | 第46-54页 |
| ·时间变化特征 | 第46-49页 |
| ·空间变化特征 | 第49-54页 |
|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 第54-60页 |
| ·时间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 ·空间变化特征 | 第56-60页 |
| ·青藏高原降雪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60-72页 |
| ·台站观测降雪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61-68页 |
| ·冰芯年积累量的变化特征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四章 青藏高原积雪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 第74-100页 |
|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 第74-91页 |
| ·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环流特征 | 第75-77页 |
| ·北大西洋涛动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关系 | 第77-85页 |
| ·高原温度场、高度场和印缅槽与春季积雪的关系 | 第85-91页 |
| ·青藏高原夏季积雪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 第91-95页 |
| ·水汽条件 | 第91-93页 |
| ·温度状况 | 第93-95页 |
| ·青藏高原秋季积雪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 第95-96页 |
| ·青藏高原年积雪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 第五章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 | 第100-116页 |
| ·青藏高原的“濒危”降/积雪区 | 第100-106页 |
| ·气温与降水临界值的确定 | 第101-103页 |
| ·“濒危”降雪/积雪区 | 第103-106页 |
| ·青藏高原积雪持续时间对气温的敏感度 | 第106-114页 |
| ·方法介绍 | 第106-108页 |
| ·计算结果 | 第108-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116-119页 |
| ·工作展望 | 第119-120页 |
| 附表 | 第120-128页 |
| 附录Ⅰ 青藏高原遥感和再分析积雪厚度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128-136页 |
| 附录Ⅱ 大气再分析气温和降水在中国的适用性评估 | 第136-154页 |
| 附录Ⅲ 野外雪坑观测 | 第154-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2页 |
| 致谢 | 第162-16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