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广播、电视工作理论论文

电视暴力与儿童--以家庭沟通模式为研究视角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论第9-12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论文结构第11-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电视暴力的定义与类型第12-13页
     ·电视暴力的定义第12页
     ·电视暴力的类型第12-13页
   ·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研究第13-15页
     ·涵化理论第13-14页
     ·社会学习理论第14-15页
     ·宣泄理论第15页
   ·对儿童电视暴力的干预对策的研究第15-18页
     ·电视分级制度第15-16页
     ·家庭干预第16-17页
     ·媒介素养第17页
     ·媒体自律第17页
     ·政府监管第17-18页
   ·家庭沟通模式研究第18-28页
     ·家庭沟通的基本涵义第18-20页
       ·家庭第18-19页
       ·家庭沟通第19页
       ·家庭结构第19-20页
     ·家庭沟通模式的要素第20-22页
       ·家庭沟通的时间与频率第20-21页
       ·家庭沟通的内容第21页
       ·家庭沟通的态度第21-22页
     ·家庭沟通的主要模式第22-24页
       ·Chaffee等的社会导向和观念导向家庭沟通模式第22-23页
       ·Ritchie的沟通导向和控制导向家庭沟通模式第23-24页
       ·Vuchinich的积极沟通和消极沟通模式第24页
     ·影响家庭沟通的因素第24-28页
       ·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第24-25页
       ·家庭沟通环境第25-26页
       ·教养方式第26-27页
       ·父母的文化程度第27-28页
     ·家庭沟通对儿童的影响第28页
   ·以往研究的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研究问题和方法第30-36页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第30页
     ·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态度第30页
     ·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行为第30页
     ·家庭沟通模式第30页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第30-31页
   ·研究框架第31-32页
   ·变量的测量第32-34页
     ·自变量的测量第32-34页
     ·因变量的测量第34页
   ·抽样与问卷调查第34-35页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第34页
     ·问卷设计第34页
     ·问卷发放第34-35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5-36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36-45页
   ·样本构成分析第36-38页
   ·家庭沟通模式分析第38-39页
   ·儿童的电视暴力喜好度和电视暴力模仿倾向分析第39-40页
   ·家庭沟通模式和儿童的电视暴力喜好度、电视暴力模仿倾向的差异分析第40-43页
   ·研究发现和假设检验第43-45页
     ·研究发现第43-44页
     ·假设检验第44-45页
第五章 讨论第45-49页
   ·家庭沟通模式和儿童电视暴力的模仿倾向有直接关系第45页
   ·家庭沟通模式和儿童电视暴力的喜好度有间接关系第45-46页
   ·儿童电视暴力喜好度和暴力模仿倾向有明显关联第46-47页
   ·家庭沟通情况喜忧参半第47-48页
   ·本研究的启示第48页
   ·本研究的局限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第51-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浦东新区外籍人口集聚与国际社区建设
下一篇:我国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建设问题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