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23页 |
| 1 叶下珠简介 | 第12-14页 |
| 2 叶下珠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 3 叶下珠研究存在问题 | 第16页 |
| 4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简介 | 第16-18页 |
| 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简介 | 第18-21页 |
| 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叶下珠的化学成分 | 第23-35页 |
| 1 材料 | 第23-24页 |
| ·仪器、试剂与药材 | 第23-24页 |
| ·薄层层析板制备 | 第24页 |
| ·提取物的制备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6页 |
| ·溶剂系统的选择 | 第24-25页 |
| ·两相溶剂系统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HSCCC分离过程 | 第25-26页 |
| ·纯度分析 | 第2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目标物2的官能团 | 第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TLC初选溶剂系统 | 第26-28页 |
| ·分析型HSCCC分离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制备型HSCCC分离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纯度检测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 ·目标物2红外测定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4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叶下珠提取物的抗菌作用研究 | 第35-44页 |
| 1 材料 | 第35-38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的处理及制备 | 第36-38页 |
| 2 方法 | 第38-39页 |
| ·体外抑菌实验—打孔法 | 第38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8页 |
| ·叶下珠水提取物作用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叶下珠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形态结构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叶下珠的抑菌作用 | 第39-41页 |
| ·叶下珠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 第39-40页 |
| ·95%乙醇提取物的萃取各部分的抑菌作用 | 第40-41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 第41-42页 |
| ·叶下珠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42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 4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叶下珠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44-49页 |
| 1 材料 | 第45-46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预试溶液的制备 | 第45-46页 |
| ·供试样的配置 | 第46页 |
| 2 方法 | 第46-48页 |
| ·叶下珠提取物对·OH自由基消除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 ·叶下珠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作用的影响 | 第47页 |
| ·叶下珠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的测定 | 第47-4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 4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叶下珠提取物的体外保肝作用研究 | 第49-55页 |
| 1 材料 | 第50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 2 方法 | 第50-52页 |
| ·试验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 第50-51页 |
| ·培养用液的配制 | 第51页 |
| ·罗非鱼原代肝细胞培养 | 第51-5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 ·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5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 4 小结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