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1 枇杷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枇杷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茎尖培养 | 第14页 |
| ·胚培养与子叶培养 | 第14-15页 |
| ·胚乳培养 | 第15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5页 |
| ·花药培养 | 第15-16页 |
| ·其他类型外植体的培养方法 | 第16页 |
| ·枇杷再生系统的类型 | 第16-17页 |
| ·胚状体再生系统 | 第16-17页 |
|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 第17页 |
| ·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 第17页 |
| 2 枇杷遗传标记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8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8-19页 |
| ·生化标记 | 第19-20页 |
| ·分子标记 | 第20-24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特点及分类 | 第20页 |
| ·分子标记在枇杷上的应用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白沙枇杷离体再生的研究 | 第24-44页 |
| 第一节 白沙枇杷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 第24-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单核期花蕾外部形态的观察 | 第24页 |
| ·外植体制备及接种培养方法 | 第24-25页 |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5页 |
| ·培养条件 | 第25-26页 |
| ·试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 第26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枇杷单核期花蕾形态特征 | 第26页 |
| ·花药在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 第26-27页 |
| ·取材时期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激素组合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光照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活性炭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4页 |
| ·取材时期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关于基因型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低温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光照条件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 ·活性炭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白沙枇杷成熟胚子叶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4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7页 |
| ·外植体的制备 | 第34页 |
| ·子叶不定芽的诱导 | 第34-35页 |
| ·子叶不定芽增殖 | 第35页 |
| ·生根培养 | 第35-36页 |
|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 ·试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 第36-3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不同基因型对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7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部位的子叶不定芽再生能力的差异 | 第38页 |
| ·暗培养天数对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子叶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 | 第39-40页 |
| ·子叶不定芽生根培养 | 第40页 |
| 3 讨论 | 第40-44页 |
| ·基因型影响 | 第40-41页 |
| ·子叶不同部位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41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 第41页 |
| ·暗培养对子叶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江浙枇杷种质资源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5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8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方法 | 第45-48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45-46页 |
| ·DNA的检测与定量 | 第4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初步确定ISSR反应体系 | 第46页 |
| ·ISSR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对扩增结果的影响试验 | 第46-47页 |
|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DNA质量检测 | 第48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8-51页 |
| ·正交试验初步确定ISSR反应体系结果 | 第48-49页 |
| ·Taq DNA聚合酶与Mg~(2+)对ISSR反应的影响 | 第49页 |
| ·引物和模板DNA浓度对ISSR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 ·dNTPs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24个枇杷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4页 |
| ·24个枇杷品种的DNA扩增结果 | 第51-52页 |
| ·24个枇杷品种的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52-54页 |
| 3 讨论 | 第54-58页 |
|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54-55页 |
| ·24个枇杷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5-58页 |
|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