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苏州城市意象解析--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的延伸与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进行城市意象解析的重要性第12-13页
     ·苏州传统意象特征的独特性第13-14页
     ·现代苏州城市认知的时代性第14页
   ·研究意义第14-16页
     ·解读苏州、把握城市形象第14-15页
     ·提高城市品质与文化资本第15页
     ·深化城市设计内涵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小结第20-22页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2-24页
     ·研究思路第22页
     ·研究内容第22-24页
   ·研究基底简述第24-26页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概述第24页
     ·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概述第24-25页
     ·苏州城市文化发展概述第25-26页
2. 城市意象理论与方法的延伸与应用第26-37页
   ·城市意象理论与方法阐述第26-28页
     ·城市意象的含义第26页
     ·城市意象的要素第26-27页
     ·理论与方法评述第27-28页
   ·城市意象理论与方法的延伸第28-34页
     ·理论的本土化认知第28-30页
     ·五要素分析法的补充第30-31页
     ·解析方法的动态视角第31-34页
   ·城市意象动态解析方法的应用第34-37页
     ·方法创建的目标与原则第34页
     ·方法的确立第34-35页
     ·方法的应用第35-37页
3. 清晰阶段——古代苏州城市意象(公元前514—1840 年)第37-55页
   ·古代城市意象要素第37-49页
     ·要素提取第37-45页
     ·要素叠加形成独特意境第45-46页
     ·要素层次序列组织第46-49页
   ·吴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影响第49-50页
     ·吴文化的特征第49页
     ·对古城的影响第49-50页
   ·物质空间动态因素分析第50-53页
     ·城市空间缓慢发展第50-51页
     ·府城地域逐步拓展第51页
     ·建筑人口密度增大第51-52页
     ·河道淤塞日益严重第52页
     ·城市建设活动频繁第52-53页
     ·居民认知范围扩大第53页
   ·公众意象的变化及城市可读性评价第53-55页
     ·初步规划,自然生长第53-54页
     ·元素生动,层次丰富第54页
     ·认知局限,意象简单第54-55页
4. 困顿阶段——近现代苏州城市意象(1840——1978 年)第55-68页
   ·近现代城市意象要素第55-62页
     ·要素提取第55-59页
     ·要素叠加相互促进第59-60页
     ·要素层次序列组织第60-62页
   ·传统文化受西方思想影响第62-63页
     ·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第62页
     ·吴文化遭受到冲击第62-63页
   ·物质空间动态因素分析第63-66页
     ·政治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第63页
     ·规划实施中断第63-65页
     ·城市空间扩展缓慢,城市性质转变第65页
     ·双重城市商业中心,建筑形式增加第65-66页
     ·快捷交通工具出现,道路建设加快第66页
   ·城市意象困顿,可读性较低第66-68页
     ·独特物质文化景观第66-67页
     ·现代意象因子出现第67-68页
5. 多元阶段——当代苏州城市意象(1979 年至今)第68-85页
   ·认知地图获取公众意象第68-69页
     ·调查范围及获取方法第68-69页
     ·受访人群的选取第69页
   ·城市意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69-79页
     ·要素提取第69-76页
     ·要素叠加形成整体景观第76-78页
     ·要素层次序列组织第78-79页
   ·社会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改变第79-80页
     ·社会形态转变激发城市空间多元开放第79-80页
     ·价值观念转变改变着城市的传统风貌第80页
   ·物质空间动态因素分析第80-82页
     ·城市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第80-81页
     ·出行范围扩大,认知途径增加第81-82页
     ·文化多元化,城市竞争力提高第82页
   ·城市意象丰富,可读性较高第82-85页
     ·传统意象明确,公众意象多元第82-83页
     ·部分区域、节点可识别度较低第83页
     ·水道功能转换,河道景观再生第83-84页
     ·城市个性丰富,城市价值提升第84-85页
6. 强化苏州市城市意象的方法与措施第85-96页
   ·苏州城市意象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第85-86页
     ·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第85页
     ·规划导向与意象形成相互促进第85页
     ·多元素综合作用整体意象清晰第85-86页
   ·强化苏州市城市意象的原则与目标第86-87页
     ·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第86页
     ·时代性和特色化原则第86页
     ·层次性原则第86页
     ·公共性原则第86-87页
   ·苏州现代城市意象的营造方法第87-96页
     ·遵循社会发展与时代特点第87页
     ·明晰与强化意象元素特征第87-90页
     ·注重元素关系与层次序列第90-93页
     ·尊重多元文化的影响作用第93-96页
7. 结语第96-99页
   ·研究总结第96-97页
   ·发展展望第97-99页
附录:苏州当代城市意象调查问卷第99-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作者简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校校园空间研究
下一篇:论现代陶瓷艺术中的“空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