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礼教派思想述评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礼法之争与礼教派的形成 | 第13-26页 |
(一) 晚清政局与清末修律 | 第13-15页 |
(二) 礼法之争的三个回合 | 第15-23页 |
1、由新编《刑事民事诉讼法》引发的争论 | 第15-17页 |
2、关于《大清新刑律》的争议 | 第17-21页 |
3、议场内外的交锋 | 第21-23页 |
(三) 礼教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 第23-26页 |
1、“中体西用”的阐释者张之洞 | 第23-24页 |
2、毕生以儒学为宗的劳乃宣 | 第24-26页 |
二、礼教派的基本法律思想 | 第26-35页 |
(一) 张之洞的主要法律思想 | 第26-30页 |
1、主张变法但不应违背中国的礼教传统 | 第26-28页 |
2、改革中国的法律与大胆采用西方的法律 | 第28-30页 |
(二) 劳乃宣的主要法律思想 | 第30-35页 |
1、因时而行的变法论 | 第31-32页 |
2、法律应因风俗而治 | 第32-33页 |
3、家族主义的法律观 | 第33-35页 |
三、礼教派思想简评 | 第35-47页 |
(一) 法制转型中的理性论争 | 第35-39页 |
(二) 礼教派思想的合理性分析 | 第39-43页 |
1、礼教派尊重法律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 第39-41页 |
2、礼教派注重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 第41-42页 |
3、礼教派注重法律变革的审慎性 | 第42-43页 |
(三) 礼教派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 第43-47页 |
四、礼教派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