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7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1 绪论 | 第18-25页 |
|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9-23页 |
| ·综放工作面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计算机数值模拟现状 | 第20-22页 |
|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2 综放工作面顶煤放出规律及工作面矿压分布的理论分析 | 第25-41页 |
| ·综放工作面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 ·椭球体放矿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5-29页 |
| ·综放开采松散顶煤放出的基本规律 | 第29-36页 |
| ·综放工作面矿压分布的理论分析 | 第36-40页 |
| ·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力学系统模型 | 第36-38页 |
| ·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综放工作面顶煤形态仿真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41-83页 |
| ·随机模拟模型概述 | 第41-45页 |
| ·D.Jolley及其改进模型 | 第41-44页 |
| ·P.Gustafsson模型 | 第44-45页 |
| ·改进的随机模拟模型 | 第45-52页 |
| ·边界条件及顶煤跨落角对放出体影响的研究 | 第45-47页 |
| ·模型中空位的研究 | 第47-48页 |
| ·倾角的表示研究 | 第48页 |
| ·放出模块大小的研究 | 第48-49页 |
| ·同层递补概率问题的研究 | 第49页 |
| ·整体概率赋值上的研究 | 第49-51页 |
| ·仿真方法的研究 | 第51-52页 |
| ·用FISH语言进行三维随机模拟仿真的技术分析 | 第52-56页 |
| ·FLAC~(3D)的三维图形环境 | 第52页 |
| ·FISH语言在FLAC中的作用 | 第52-55页 |
| ·用FLAC~(3D)及FISH实现仿真的工作流程 | 第55-56页 |
| ·三维模拟仿真模型程序的编制 | 第56-61页 |
| ·放煤口位置的确定 | 第56页 |
| ·采放比的确定 | 第56页 |
| ·采出率的确定 | 第56-59页 |
| ·随机数的产生 | 第59-61页 |
| ·模型程序分析 | 第61-75页 |
| ·模型程序的初值给定 | 第61页 |
| ·确定放煤口大小及第一放出模块的编号 | 第61-62页 |
| ·边界条件的给定 | 第62页 |
| ·确定模块的递补概率和递补模块的坐标 | 第62-72页 |
| ·调节放出块度的大小并统计采出率和含矸率 | 第72-73页 |
| ·调用上述函数并与FLAC~(3D)进行交互 | 第73-75页 |
| ·仿真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第75-76页 |
| ·递补概率赋值问题 | 第75-76页 |
| ·放顶煤顶煤仿真效果的理论验证 | 第76-80页 |
| ·放顶煤厚度模拟验证 | 第77-78页 |
| ·放顶煤顶煤垮落角的模拟验证 | 第78-80页 |
| ·仿真效果的相似模拟实验验证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4 顶煤仿真程序的使用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83-99页 |
| ·模型应用简介 | 第83页 |
| ·顶煤厚度为3m的顶煤仿真 | 第83-89页 |
| ·近水平煤层顶煤仿真(倾角为零) | 第83-84页 |
| ·倾斜煤层顶煤仿真(倾角为25°) | 第84-86页 |
| ·急倾斜煤层(倾角为50°) | 第86-87页 |
| ·顶煤厚为3m的仿真分析 | 第87-89页 |
| ·顶煤厚度为4m的顶煤仿真 | 第89-93页 |
| ·近水平煤层(倾角为零) | 第89-90页 |
| ·倾斜煤层(倾角为25°) | 第90-91页 |
| ·急倾斜煤层(倾角为50°) | 第91-92页 |
| ·顶煤厚度为4m的仿真分析 | 第92-93页 |
| ·顶煤厚度为6m的顶煤仿真 | 第93-97页 |
| ·近水平煤层(倾角为零) | 第93-95页 |
| ·倾斜煤层(倾角为25°) | 第95页 |
| ·急倾斜煤层(倾角为50°) | 第95-96页 |
| ·顶煤厚度为6m的仿真分析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5 仿真模型在综放工作面矿压分布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 第99-112页 |
| ·数值计算模型设计 | 第99-104页 |
| ·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前的理论说明 | 第99-100页 |
| ·FLAC~(3D)程序简介 | 第100页 |
| ·模型设计原则 | 第100-101页 |
| ·确定几何模型 | 第101-102页 |
| ·模拟过程 | 第102页 |
| ·力学模型 | 第102-103页 |
| ·顶煤的模拟 | 第103页 |
| ·采空区模拟 | 第103-104页 |
| ·网格的离散化 | 第104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104-105页 |
|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围岩特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 ·顶底板塑性区域分布特性 | 第105-106页 |
| ·工作面采场周围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 第106-108页 |
| ·工作面采场周围位移分布特征分析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