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从“单位化农场”到“农场新社区”--安徽省国有希望农场改革进程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5页
 一、选题及其意义第10-12页
  (一) 选题缘起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分析架构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 分析架构第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三、资料的获取第13-15页
  (一) 农场档案与相关文件第13-14页
  (二) 实地观察与访谈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15-25页
 一、关于单位现象的研究第15-23页
  (一) 单位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成果第15-17页
  (二) 单位研究涉及的焦点问题和主要观点第17-23页
 二、国有农场的相关研究第23-25页
  (一) 国有农场的性质和特点第23页
  (二) 国有农场改革的总体思路第23页
  (三) 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第23-24页
  (四) 国有农场失地农户安置补偿问题第24页
  (五) 兵团农场劳动力引进机制与配置模式第24页
  (六) 农垦系统劳动力转移模式第24页
  (七) 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第24-25页
第三章 农场“单位化”的形成第25-37页
 一、希望农场概况第25-28页
  (一) 农场的建立和发展第25-26页
  (二) 区域地理与土地面积第26页
  (三) 人口规模与职业构成第26-28页
 二、农场的“单位化”历程第28-31页
  (一) 农垦精神与职工对单位的初步认同第28-29页
  (二) 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社会团结”的实现第29-31页
 三、农场的“单位化”特征第31-37页
  (一) “行政身份”的确立第32-34页
  (二) 目标与功能的多元化第34-35页
  (三) 资源的低流动性和封闭性第35-37页
第四章 农场“单位化”体制的解组第37-49页
 一、“放权让利”与“自主性”的获得第37-44页
  (一) “财务包干”第38-39页
  (二) 农工商综合经营第39-40页
  (三) 场长负责制第40-41页
  (四) 职工家庭农场第41-42页
  (五) 住房商品化第42页
  (六) 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第42-44页
 二、企业改制与单位化农场的消解第44-49页
  (一) 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第44-45页
  (二) “两自理”与“四到户”第45-46页
  (三) 场办企业改制第46-47页
  (四) “社会职能”的剥离第47-49页
第五章 单位化农场的终结与新社区发展第49-57页
 一、农场“单位化”习性的根深蒂固第49-51页
 二、单位化农场的终结及其衍生问题第51-54页
  (一) 单位化农场终结的复杂性第51-53页
  (二) “单位化”消解后的衍生问题第53-54页
 三、“单位化”残余对“新社区”的制约和影响第54-57页
  (一) 社区建设动力不足第54-56页
  (二) “逆非单位化”现象将长期存在第56-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后记第64-66页
附录:本人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一览表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种楸树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