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的概述 | 第16-19页 |
·反义RNA(ANTISENSE RNA)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7页 |
·RNAI(RNA干扰)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用反义RNA和RNAI技术研究紫杉烷14B-羟基化酶基因的意义 | 第18-19页 |
·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理论基础 | 第19页 |
·体胚发生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研究进展概况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紫杉烷14B-羟基化酶基因的克隆 | 第21页 |
·RNAI二元载体的构建 | 第21页 |
·反义RNA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红豆杉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体胚发生途径) | 第22页 |
·红豆杉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器官发生途径) | 第22页 |
·红豆杉愈伤细胞的增殖及实生组培苗的培养 | 第22页 |
·红豆杉的植物遗传转化 | 第22页 |
·RNA干扰和反义RNA技术抑制效应的研究 | 第22页 |
·紫杉烷14B-羟基化酶基因功能的确定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37页 |
·紫杉烷14B-羟基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4-30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红豆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克隆14OH基因片段引物的设计 | 第25-26页 |
·红豆杉14OH基因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红豆杉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27-28页 |
·紫杉烷14OH基因片段的酶切与测序分析 | 第28-30页 |
·紫杉烷14B-羟基化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7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4页 |
·RNAI二元载体PZ14A的构建 | 第30-32页 |
·RNAI二元载体PZ14B | 第32-33页 |
·反义RNA的二元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RNAI二元载体PZ14A的鉴定分析 | 第34-35页 |
·RNAI二元载体PZ14B的鉴定分析 | 第35-36页 |
·反义RNA二元载体PZ14C的鉴定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红豆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7页 |
·红豆杉胚的萌发 | 第37-39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种子灭菌及胚的接种 | 第37页 |
·胚的萌发及幼苗培养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利用体胚发生途径建立再生体系 | 第39-45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在MS培养基上诱导体胚发生 | 第39-40页 |
·在MB5培养基上诱导体胚发生 | 第40页 |
·在MCM培养基上诱导体胚发生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诱导红豆杉胚性愈伤组织的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诱导红豆杉体胚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利用器官发生途径建立再生体系 | 第45-47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以红豆杉幼苗为外植体诱导分化再生植株 | 第45页 |
·以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分化再生植株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红豆杉的遗传转化 | 第47-58页 |
·质粒浸泡法转化 | 第48-49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红豆杉细胞系的继代培养 | 第48页 |
·质粒浸泡法遗传转化 | 第48-49页 |
·三亲融合法将目的载体从大肠杆菌转入农杆菌 | 第49-51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菌的活化 | 第50页 |
·三亲融合 | 第50-51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51-52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三亲融合的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质粒浸泡法及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7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