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团化与绩效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内容与范围 | 第13-16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范围 | 第14-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6-21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内容 | 第18-21页 |
| ·论文主要概念说明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企业集团文献综述 | 第23-48页 |
| ·企业集团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 ·企业集团的定义 | 第23-25页 |
| ·企业集团的内涵 | 第25-26页 |
| ·成员公司的联系纽带 | 第26-28页 |
|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点 | 第28-34页 |
|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 | 第28-32页 |
|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特点 | 第32-34页 |
| ·企业集团化的正面效应 | 第34-40页 |
| ·基于交易成本的制度经济理论观点 | 第34-37页 |
| ·企业资源理论 | 第37-38页 |
| ·企业集团化效应与风险 | 第38-40页 |
| ·企业集团化的负面效应 | 第40-41页 |
| ·关于企业集团的政治学与社会学解释 | 第41-42页 |
| ·企业集团化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42-43页 |
| ·我国学者对于企业集团的研究概况 | 第43-44页 |
| ·切入视角 | 第44-45页 |
| ·引入新理论的理由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理论架构与假说 | 第48-70页 |
| ·理论架构的假设前提 | 第48-50页 |
| ·市场的非完美性 | 第48-49页 |
| ·有限理性 | 第49页 |
| ·企业(管理者)目标 | 第49-50页 |
| ·企业集团化的外生性 | 第50页 |
| ·理论发展 | 第50-59页 |
| ·资源依存理论视角下的企业集团与独立公司 | 第50-53页 |
| ·政府与独立企业的相互依存性 | 第53-54页 |
| ·政府与企业集团的相互依存性 | 第54-55页 |
| ·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源稀缺性 | 第55-57页 |
| ·企业集团的战略选择 | 第57-59页 |
| ·假设提出 | 第59-70页 |
| ·企业集团化与绩效的关系 | 第59-62页 |
| ·企业集团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相互依存性 | 第62-63页 |
| ·我国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63-66页 |
| ·企业集团与企业绩效波动的关系 | 第66-67页 |
|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67-70页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70-10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0-74页 |
| ·产业范围 | 第70-71页 |
| ·观察期 | 第71页 |
| ·统计工具 | 第71页 |
| ·样本 | 第71-74页 |
| ·变量界定及测量方法 | 第74-85页 |
| ·因变量:企业绩效 | 第75-76页 |
| ·自变量 | 第76-82页 |
| ·公司属性(哑变量) | 第76-79页 |
| ·股权集中度 | 第79-81页 |
| ·吸收能力 | 第81-82页 |
| ·控制变量 | 第82-85页 |
| ·行业 | 第82-83页 |
| ·企业规模 | 第83页 |
| ·企业年龄 | 第83-84页 |
| ·国有股比例 | 第84-85页 |
| ·杠杆比率 | 第85页 |
| ·模型 | 第85-101页 |
| ·模型 I | 第86-90页 |
| ·模型 II | 第90-94页 |
| ·模型 II(a) | 第90-92页 |
| ·模型 II(b) | 第92-94页 |
| ·模型 III | 第94-101页 |
| 第五章 结果及讨论 | 第101-124页 |
| ·模型 I 的检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1-115页 |
| ·模型 I 的检验结果 | 第101-108页 |
| ·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 ·模型 I 检验结果的讨论 | 第110-115页 |
| ·模型 II 的检验结果及讨论 | 第115-119页 |
| ·模型 III 的检验结果及讨论 | 第119-121页 |
| ·模型 III 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前瞻 | 第124-13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4-126页 |
| ·理论贡献 | 第126-128页 |
| ·对于企业多元化理论的贡献 | 第126-127页 |
| ·对于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贡献 | 第127页 |
| ·实证研究方面的贡献 | 第127-12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28-130页 |
| 注释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 附录 | 第139-144页 |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5页 |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