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研究--以“兰大骆驼”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 第12-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四、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校园文化与符号 | 第27-35页 |
一、校园文化概述 | 第27-30页 |
(一)校园文化的意涵 | 第27-28页 |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8-29页 |
(三)兰大校园文化 | 第29-30页 |
二、符号和校园文化符号 | 第30-33页 |
(一)符号 | 第30-31页 |
(二)文化符号 | 第31-32页 |
(三)校园文化符号 | 第32-33页 |
三、校园文化符号化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第二章“兰大骆驼”的传播过程解析 | 第35-54页 |
一、事件概述 | 第35-40页 |
(一)“兰大骆驼”萌芽期 | 第36-37页 |
(二)“兰大骆驼”爆发期 | 第37-39页 |
(三)“兰大骆驼”维持期 | 第39-40页 |
二、传播主体 | 第40-42页 |
(一)师生校友 | 第40-41页 |
(二)学校官方 | 第41-42页 |
(三)新闻媒体 | 第42页 |
三、传播动机 | 第42-46页 |
(一)师生校友的传播动机 | 第42-44页 |
(二)学校官方的传播动机 | 第44-46页 |
(三)新闻媒体的传播动机 | 第46页 |
四、传播媒介 | 第46-49页 |
(一)新媒体 | 第46-48页 |
(二)传统媒体 | 第48-49页 |
(三)仪式和活动 | 第49页 |
五、传播情境 | 第49-50页 |
六、传播特点 | 第50-54页 |
(一)传播路径 | 第50-52页 |
(二)传播内容 | 第52-54页 |
第三章“兰大骆驼”符号传播的文本分析 | 第54-68页 |
一、符号线索 | 第54-56页 |
(一)核心符号 | 第54-55页 |
(二)衍生符号 | 第55-56页 |
二、文本议题 | 第56-59页 |
(一)讲述故事 | 第56页 |
(二)直抒情感 | 第56-57页 |
(三)招生宣传 | 第57-58页 |
(四)校园文创 | 第58页 |
(五)日常生活 | 第58-59页 |
三、文本特点 | 第59-65页 |
(一)表现形式 | 第59-60页 |
(二)表达风格 | 第60页 |
(三)修辞手法 | 第60-62页 |
(四)词汇使用 | 第62-65页 |
四、文本情感 | 第65-68页 |
(一)积极支持 | 第66页 |
(二)消极反对 | 第66-68页 |
第四章“骆驼”符号的意义演变与价值构建 | 第68-83页 |
一、传统语境中“骆驼”符号的多义性 | 第68-69页 |
二、兰大语境下“骆驼”意义的漂移与固定 | 第69-76页 |
(一)意识沉睡阶段 | 第70-72页 |
(二)意识唤醒阶段 | 第72-73页 |
(三)意识扩散阶段 | 第73-76页 |
(四)意识维持阶段 | 第76页 |
三、“骆驼”符号的价值构建 | 第76-83页 |
(一)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 | 第77-81页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隐性动机 | 第81-83页 |
第五章“骆驼”到“兰大骆驼”:符号的空间运动 | 第83-88页 |
一、校园文化符号圈的空间结构 | 第83-85页 |
(一)中心:文化符号的深层所指 | 第83-84页 |
(二)中间:文化空间的稳定主体 | 第84页 |
(三)边缘:文化符号的活跃地带 | 第84-85页 |
(四)界限:文化符号的过滤网层 | 第85页 |
二、“骆驼”符号的运动条件 | 第85-86页 |
三、“骆驼”符号的运动路径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校园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策略 | 第88-98页 |
一、以主导文化为核心 | 第88-89页 |
二、以外来文化为补充 | 第89-90页 |
(一)融合地方文化 | 第89-90页 |
(二)融合网络文化 | 第90页 |
三、以师生校友为主体 | 第90-92页 |
(一)符号构建的主体 | 第90-91页 |
(二)符号传播的主体 | 第91-92页 |
四、以舆论引导为保障 | 第92-93页 |
五、以大众传播为手段 | 第93-97页 |
(一)话语权力平等化 | 第93-94页 |
(二)传播内容故事化 | 第94-95页 |
(三)语言风格网络化 | 第95页 |
(四)传播时机精准化 | 第95-96页 |
(五)传播符号可视化 | 第96-97页 |
六、以校园文创为动力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