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循环经济概述 | 第7-13页 |
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论 | 第7-10页 |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 第7-8页 |
二、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 第8-9页 |
三、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 第9-10页 |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一、生态学基础 | 第10-11页 |
二、系统论原理 | 第11页 |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支撑和保障 | 第11-13页 |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 | 第11-12页 |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支撑和保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分析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一、国外循环经济立法模式比较 | 第13-14页 |
(一) 单行法立法模式 | 第13页 |
(二) 混合立法模式 | 第13-14页 |
(三) 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 | 第14页 |
二、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德国循环经济立法综述 | 第14-15页 |
(二)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综述 | 第15-16页 |
(三) 美国循环经济立法综述 | 第16页 |
(四)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沿革及现状 | 第17-18页 |
二、解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案)》 | 第18-19页 |
三、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缺陷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理分析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的价值 | 第21-22页 |
一、循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和谐 | 第21-22页 |
二、其他基本价值的内涵 | 第22页 |
第二节 循环经济法的定位 | 第22-25页 |
一、循环经济法的性质定位 | 第22-23页 |
二、循环经济法的规范类型定位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目标 | 第25页 |
二、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想 | 第26-29页 |
一、宪法的完善 | 第26-27页 |
二、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 | 第27页 |
(一) 修改环境保护法 | 第27页 |
(二) 修改产品质量法 | 第27页 |
(三) 修改与经济核算相关的法律 | 第27页 |
三、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 第27-28页 |
四、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配套法规及资源回收利用的规定等单行法 | 第28页 |
五、制订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法特有制度创新 | 第29-31页 |
一、循环名录、循环目标制度 | 第29页 |
二、计划、规划制度 | 第29页 |
三、经济刺激制度 | 第29-30页 |
四、绿色消费制度 | 第30页 |
五、信息化建设制度 | 第30-31页 |
六、科技支援和示范制度 | 第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附录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