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内容提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绪论第12-44页
 一、选题旨趣第14-17页
 二、基本思路和主要问题第17-20页
 三、研究现状第20-34页
 四、史料讨论第34-44页
第一章 日趋精美繁多的唐宋食品第44-98页
 第一节 食物原料的生产第44-67页
  一、粮食生产第44-48页
  二、肉类生产第48-57页
  三、果品生产第57-64页
  四、蔬菜生产第64-67页
 第二节 食物原料的加工第67-81页
  一、粮食加工第67-70页
  二、肉类加工第70-73页
  三、蔬果加工第73-76页
  四、食用油及调味品加工第76-81页
 第三节 食品烹饪第81-98页
  一、主食烹饪第81-90页
  二、副食烹饪第90-98页
第二章 转型前夜深入民俗的唐宋饮品第98-168页
 第一节 唐宋时期的酒文化第98-132页
  一、酒的生产第98-112页
  二、酒的征榷第112-119页
  三、唐宋宴饮习俗第119-126页
  四、唐宋酒具第126-132页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第132-161页
  一、唐宋时期茶的生产第132-137页
  二、唐宋时期茶的供应第137-141页
  三、唐宋时期的饮茶之风与茶俗第141-147页
  四、唐宋时期的烹茶方式第147-152页
  五、唐宋时期的茶具第152-161页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其它饮品第161-168页
  一、饮子第161-165页
  二、乳制品第165-168页
第三章 商品经济因素趋增的唐宋饮食业第168-188页
 第一节 食肆与食摊、食贩第168-177页
  一、食肆第168-174页
  二、食摊、食贩第174-177页
 第二节 酒肆第177-185页
  一、唐代酒肆第177-181页
  二、宋代酒肆第181-185页
 第三节 茶肆第185-188页
第四章 局部变革演进的唐宋饮食习俗第188-227页
 第一节 日常饮食习俗第188-194页
  一、三餐制的普及第188-190页
  二、饮食坐姿的变迁第190-191页
  三、从分食制到合食制的转变第191-194页
 第二节 节日饮食习俗第194-215页
  一、春季节日饮食习俗第194-202页
  二、夏季节日饮食习俗第202-207页
  三、秋季节日饮食习俗第207-210页
  四、冬季节日饮食习俗第210-215页
 第三节 生命礼仪饮食习俗第215-227页
  一、生育食俗第215-218页
  二、婚庆食俗第218-220页
  三、寿诞食俗第220-223页
  四、丧葬食俗第223-227页
第五章 重心日益转变的唐宋饮食文化交流第227-255页
 第一节 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第227-236页
  一、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第227-233页
  二、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第233-236页
 第二节 周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饮食文化交流第236-244页
  一、唐代的周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饮食文化交流第236-239页
  二、宋代的周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饮食文化交流第239-244页
 第三节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第244-255页
  一、唐代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第244-250页
  二、宋代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第250-255页
第六章 从贵族之家走向庶民大众的唐宋饮食思想第255-290页
 第一节 饮食美学第255-270页
  一、色第255-257页
  二、香第257-258页
  三、味第258-260页
  四、形第260-262页
  五、名第262-265页
  六、器第265-268页
  七、境第268-270页
 第二节 饮食养生学第270-282页
  一、唐代的饮食养生学第270-276页
  二、宋代的饮食养生学第276-282页
 第三节 饮食治疗学第282-290页
  一、唐代的饮食治疗学第282-286页
  二、宋代的饮食治疗学第286-290页
结论第290-301页
 (一)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第290-295页
 (二)中国饮食文化由中古向近世的变革第295-301页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第301-311页
后记第311-313页

论文共3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沙棘提取物对肉鸡抗氧化性能与脂肪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氯化镉致大鼠心肌H9c2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