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粉煤灰的特性及主要利用方式 | 第12-23页 |
·粉煤灰的基本特性 | 第12-15页 |
·粉煤灰的主要利用 | 第15-16页 |
·粉煤灰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16-23页 |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混凝的基础理论 | 第23-27页 |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27-29页 |
·以粉煤灰为原料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29-31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3-41页 |
·实验药剂和仪器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实验药剂 | 第34-35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常温常压下搅拌反应对于粉煤灰中Fe、Al 溶出效果的实验 | 第35-36页 |
·高温焙烧碱熔法对粉煤灰中Al、Fe、Si 溶出效果的实验 | 第36页 |
·水热碱溶法对粉煤灰中Al、Si 溶出效果的实验 | 第36页 |
·聚合硫酸铁铝(PAFS)的制备 | 第36-37页 |
·混凝实验 | 第37页 |
·分析和测试方法 | 第37-41页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37页 |
·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实验法 | 第37-39页 |
·XRF(荧光发射光谱)、XRD 及 FT-IR(红外光谱)测试条件及方法 | 第39-41页 |
第3章 粉煤灰中Al 和Fe 元素的酸溶提取 | 第41-66页 |
·实验原料的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第41页 |
·粉煤灰的物理品质 | 第41-42页 |
·粉煤灰的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常温下粉煤灰的酸溶实验 | 第44-52页 |
·化学激发的原理 | 第44页 |
·常温常压下搅拌反应对于粉煤灰中Fe、Al 酸溶出效果的研究 | 第44-52页 |
·高温焙烧碱熔法提高粉煤灰中Al、Fe 元素酸溶活性的研究 | 第52-62页 |
·碱熔融法激发粉煤灰的酸溶活性 | 第52-53页 |
·焙烧条件对熟料溶出率的影响 | 第53-59页 |
·碱熔融后的粉煤灰的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粉煤灰混凝剂的安全性评价 | 第62-63页 |
·粉煤灰混凝剂的混凝机理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碱溶法提取粉煤灰中的Si 和Al 元素 | 第66-75页 |
·粉煤灰中SiO_2 的碱溶提取原理 | 第66-67页 |
·常温条件下的碱溶正交试验 | 第67-68页 |
·沸腾回流条件下的碱溶正交实验 | 第68-70页 |
·碱溶粉煤灰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3页 |
·NaOH 浓度对SiO_2 和Al~(3+)、Fe~(3+)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碱灰比对SiO_2 和Al~(3+)、Fe~(3+)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热碱溶残渣的XRD 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 | 第75-92页 |
·混凝剂的不同形态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酸浸熟料后的抽滤液处理大豆加工废水 | 第76-77页 |
·水样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76页 |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76-77页 |
·酸浸熟料后的抽滤液处理乳品废水 | 第77-79页 |
·水样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77-78页 |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PAFS 的制备 | 第79-91页 |
·制备原理及方法 | 第79-80页 |
·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80-89页 |
·PAFS 的红外分析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