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S小麦雄性不育性恢复基因遗传特性和QTL初步定位
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32页 |
·光温敏不育小麦的选育和分类 | 第11-13页 |
·光温敏不育的选育 | 第11-12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2-13页 |
·光温敏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机制 | 第13-16页 |
·光温敏不育小麦的光温敏感期 | 第13-14页 |
·温度与育性转换 | 第14页 |
·光长与育性转换 | 第14-15页 |
·光温互作与育性转换 | 第15-16页 |
·光温敏不育小麦败育机理的研究 | 第16-20页 |
·生理生化研究 | 第16-17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7-18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0页 |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0-27页 |
·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22-24页 |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24-25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5-27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基因定位的研究 | 第27-32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27-30页 |
·QTL 作图原理 | 第28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28-30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取得的进展 | 第30-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性状调查 | 第32页 |
·SSR 分析 | 第32-34页 |
·取样 | 第32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微卫星引物合成 | 第33页 |
·SSR-PCR 扩增 | 第33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34页 |
·硝酸银染色 | 第34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4页 |
·BNS 雄性不育性恢复QTL 位点分析 | 第34页 |
·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BNS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特性 | 第36-38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38-41页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和检测 | 第38-39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9-41页 |
·BNS 雄性不育恢复QTL 分析 | 第41-44页 |
·亲本及F_2 群体雄性不育性恢复的表现 | 第41-42页 |
·雄性不育恢复相关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BNS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特性 | 第44-45页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45-46页 |
·BNS 雄性不育性恢复QTL 分析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