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滑塌型与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及模式
——以东营凹陷始新统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22页 |
1.2.1 重力流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2 东营凹陷始新统重力流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4-25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5-26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26-33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6-28页 |
2.1.1 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 | 第26-27页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7-28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2.2.1 岩性及地层分布 | 第28-29页 |
2.2.2 沉积环境演化 | 第29-30页 |
2.3 研究区沉积期次划分 | 第30-33页 |
第3章 滑塌型重力流岩相特征及成因 | 第33-45页 |
3.1 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 第33-39页 |
3.1.1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3-37页 |
3.1.2 岩相组合特征 | 第37-39页 |
3.2 流体成因解释 | 第39-42页 |
3.2.1 弹、塑性块体 | 第39-40页 |
3.2.2 弱粘滞性塑性流体 | 第40页 |
3.2.3 粘滞性塑性流体 | 第40-41页 |
3.2.4 悬浮负载牛顿流体 | 第41页 |
3.2.5 过渡态流体 | 第41-42页 |
3.3 定量岩相分析及流体过程 | 第42-45页 |
3.3.1 滑塌型重力流岩相分布 | 第42-43页 |
3.3.2 滑塌型重力流的流体过程 | 第43-45页 |
第4章 滑塌型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模式 | 第45-73页 |
4.1 沉积相及沉积单元类型 | 第45-46页 |
4.2 沉积单元特征 | 第46-68页 |
4.2.1 块体搬运体系 | 第46-52页 |
4.2.2 流体搬运体系 | 第52-68页 |
4.2.3 湖泊相 | 第68页 |
4.3 滑塌型重力流的演化及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4.4 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模式 | 第71-73页 |
第5章 洪水型重力流岩相特征及成因 | 第73-94页 |
5.1 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 第73-84页 |
5.1.1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73-82页 |
5.1.2 岩相组合特征 | 第82-84页 |
5.2 流体成因解释 | 第84-89页 |
5.2.1 牵引负载牛顿流体 | 第85页 |
5.2.2 弱粘滞性塑性流体 | 第85页 |
5.2.3 粘滞性塑性流体 | 第85-86页 |
5.2.4 悬浮负载牛顿流体 | 第86页 |
5.2.5 羽流 | 第86页 |
5.2.6 过渡态流体 | 第86-88页 |
5.2.7 洪水型重力流的构成组分 | 第88-89页 |
5.3 洪水型重力流的垂向序列及演化过程 | 第89-94页 |
5.3.1 洪水型重力流的垂向序列及流体特征 | 第89-92页 |
5.3.2 洪水型重力流的流体过程 | 第92-94页 |
第6章 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模式 | 第94-124页 |
6.1 沉积相及沉积单元类型 | 第94-95页 |
6.2 沉积相及沉积单元特征 | 第95-115页 |
6.2.1 近岸水下扇 | 第95-106页 |
6.2.2 湖底扇 | 第106-114页 |
6.2.3 湖泊相 | 第114-115页 |
6.3 洪水型重力流的演化及影响因素 | 第115-122页 |
6.3.1 近岸水下扇与湖底扇的联系及演化 | 第115-121页 |
6.3.2 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的影响因素 | 第121-122页 |
6.4 洪水型重力流的沉积模式 | 第122-12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0-14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