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治动员分析(1927—1937)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中共在苏区政治动员的历史动因 | 第11-17页 |
(一) 中共在苏区政治动员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1. 反对国民党“恐怖政策”的需要 | 第11-12页 |
2. 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需要 | 第12-13页 |
3. 驱除民众政治冷漠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二) 中共政治动员的可能性 | 第14-17页 |
1. 社会危机的出现 | 第14-15页 |
2. 民族危机的出现 | 第15-16页 |
3. 中共有一定政治动员经验 | 第16-17页 |
二、中共政治动员的实践 | 第17-26页 |
(一) 普及政治动员 | 第17-18页 |
1. 以报刊杂志为主的新闻媒体型动员 | 第17页 |
2. 以标语为手段的动员 | 第17-18页 |
3. 以戏剧等为手段的文学动员 | 第18页 |
(二) 组织型政治动员 | 第18-21页 |
1. 群众组织的建立 | 第18-20页 |
2. 群众运动的开展 | 第20-21页 |
(三) 系统的文化教育 | 第21-24页 |
(四) 示范型政治动员 | 第24-25页 |
1. 组织示范 | 第24页 |
2. 个人典型示范 | 第24-25页 |
(五) 思想政治型动员 | 第25-26页 |
1.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 第25页 |
2. 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第25-26页 |
三、中共在苏区政治动员的历史作用 | 第26-32页 |
(一) 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战争 | 第26-28页 |
1. 参加红军打击敌人 | 第26-27页 |
2. 参加非正规军事组织打击敌人 | 第27页 |
3. 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红军作战 | 第27-28页 |
(二) 在苏区民众中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 第28-30页 |
1. 消除了对中共的一些误解 | 第28-29页 |
2. 扩大了中共的队伍 | 第29-30页 |
(三) 使苏区民众具有一定参政意识 | 第30-32页 |
1. 参加选举的广泛性 | 第30页 |
2. 政治协商的主动性 | 第30-32页 |
四、中共在苏区政治动员的历史启示 | 第32-39页 |
(一) 必须与民众利益一致 | 第32-36页 |
1. 保证民众的物质利益 | 第32页 |
2. 保证民众的政治权利 | 第32-34页 |
3. 保护民众的劳动权利 | 第34-35页 |
4. 减轻民众的负担 | 第35-36页 |
(二) 政治动员目标的实效性 | 第36-37页 |
1. 政治动员目标要具有实效性 | 第36页 |
2. 政治动员目标的针对性 | 第36-37页 |
(三) 必须加强中共的自身建设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