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活性污泥模型概述 | 第12-34页 |
|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第12-18页 |
| ·Monod模型 | 第12页 |
| ·微生物综合模型 | 第12页 |
| ·传统静态模型 | 第12-14页 |
| ·活性污泥法动态模型 | 第14-15页 |
| ·国际水协会ASM模型 | 第15-17页 |
| ·ASM系列的使用限制 | 第17-18页 |
| ·国内外活性污泥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国外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 ·ASM1模型 | 第21-26页 |
| ·ASM1的13个组分 | 第23-24页 |
| ·ASM1的8个过程 | 第24-25页 |
| ·ASM1的5个化学计量系数 | 第25页 |
| ·ASM1的14个动力学参数 | 第25-26页 |
| ·ASM1水质组分及模型参数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水质组分的测定 | 第26-28页 |
| ·化学计量系数的测定 | 第28页 |
|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8-29页 |
| ·ASM系列模型软件 | 第29-32页 |
| ·模型软件概述 | 第29-30页 |
| ·WEST仿真软件的特点 | 第30-32页 |
| ·WEST仿真软件的应用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34-45页 |
| ·批量OUR法试验装置 | 第34-35页 |
| ·试验用泥 | 第35页 |
| ·ASM1模型参数的测定 | 第35-39页 |
| ·异养菌产率系数Y_H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_(max)和衰减系数b_H的测定 | 第36-39页 |
| ·ASM1模型有机组分的测定 | 第39-44页 |
| ·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_S和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X_S的测定 | 第39-40页 |
| ·溶解惰性有机物S_I的测定 | 第40-41页 |
| ·异养菌X_H和自养菌X_A的测定 | 第41-43页 |
| ·颗粒性惰性有机物X_I的测定 | 第43页 |
| ·S_(NH)、S_(ND)、S_(NO)和X_(ND)的测定 | 第43页 |
| ·其它指标的测定 | 第43-44页 |
| ·试验组织设计 | 第44-45页 |
| ·有机组分的测定 | 第44页 |
| ·氮组分的测定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模型参数及组分的测定 | 第45-64页 |
| ·无锡城北污水厂简介 | 第45页 |
| ·Y_H、U_(MAX)、B_H的测定 | 第45-50页 |
| ·异养菌产率系数Y_H的测定 | 第46-48页 |
| ·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_(max)衰减系数b_H的测定 | 第48-50页 |
| ·进水组分的测定 | 第50-59页 |
| ·异养X_H利白养菌X_A的测定 | 第50-52页 |
| ·溶解惰性有机物S_I的测定 | 第52-53页 |
| ·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_S和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X_S的测定 | 第53-55页 |
| ·颗粒性惰性有机物X_I的测定 | 第55-56页 |
| ·S_(NH)、S_(ND)和X_(XD)的测定 | 第56-59页 |
| ·其它指标的测定 | 第59页 |
| ·小结 | 第59-64页 |
| 第五章 无锡城北污水厂的模拟 | 第64-92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无锡城北污水厂设计运行参数 | 第64-66页 |
| ·WEST用于污水厂模拟的步骤 | 第66-68页 |
| ·WEST仿真构造的建立 | 第68-73页 |
| ·模型机理的选定 | 第68-69页 |
| ·Orbal氧化沟工艺构造建立 | 第69-72页 |
| ·工艺构造初始条件定义 | 第72-73页 |
| ·建立图形管理窗口与控制窗口 | 第73页 |
| ·稳态模拟 | 第73-78页 |
| ·稳态模型的输入 | 第74页 |
| ·定义积分器 | 第74页 |
| ·稳态模拟校准 | 第74-77页 |
| ·稳态模拟运行 | 第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动态仿真模拟及优化 | 第78-92页 |
| ·动态模型的输入 | 第78-80页 |
| ·动态模拟校正 | 第80-83页 |
| ·动态模拟运行 | 第83-84页 |
| ·应用模拟进行工况分析 | 第84-88页 |
| ·最佳运行工况确定 | 第88-90页 |
| ·优化运行模拟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5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建议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