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路口高峰时段车辆快速消散感应控制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交通控制领域发展动态 | 第10-14页 |
| ·交通控制系统发展情况 | 第10-11页 |
| ·交通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感应式控制系统概念 | 第16-25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单点感应式控制原理 | 第17-20页 |
| ·感应式协调控制原理简介 | 第20-21页 |
| ·定时信号与感应信号的优缺点 | 第21-23页 |
| ·定时控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21-22页 |
| ·感应控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22-23页 |
| ·定时控制与感应控制的选择 | 第23页 |
| ·车辆检测器的定位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车辆快速消散的感应控制策略 | 第25-35页 |
| ·控制思想 | 第25-28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 第26-27页 |
| ·控制方式选择 | 第27-28页 |
| ·协调感应控制策略 | 第28-32页 |
| ·感应信号检测 | 第28页 |
| ·基于车流相容性的控制策略 | 第28-32页 |
| ·排队长度性能指标的计算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基于 VISSIM的交通仿真 | 第35-44页 |
| ·交通工程研究中的数学模型 | 第35页 |
| ·交通仿真概述 | 第35-37页 |
| ·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简介 | 第37-38页 |
| ·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的特点 | 第37页 |
| ·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 ·VISSIM仿真系统 | 第38-43页 |
| ·VISSIM仿真系统基本功能 | 第38页 |
| ·VISSIM中的数学模型 | 第38-43页 |
| ·仿真输出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66页 |
| ·仿真路网介绍 | 第44-45页 |
| ·路况分析 | 第44-45页 |
| ·车辆组成及行车速度构成 | 第45页 |
| ·避让及减速带的设置 | 第45页 |
| ·定时控制设计 | 第45-47页 |
| ·协调感应控制设计 | 第47-56页 |
| ·感应线圈的铺设 | 第47-49页 |
| ·相容性的计算 | 第49-52页 |
| ·绿灯时间的确定 | 第52-53页 |
| ·多向绿波的实现 | 第53-54页 |
| ·VisVAP感应协调控制程序 | 第54-56页 |
| ·仿真分析 | 第56-65页 |
| ·第一种方案对比 | 第56-61页 |
| ·第二种方案对比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