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抽薹性状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抽薹开花特性 | 第13页 |
·抽薹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13-14页 |
·抽薹性状遗传标记的研究 | 第14-15页 |
·抽薹相关基因克隆与调控研究 | 第15-16页 |
2.遗传标记的类型 | 第16-20页 |
·形态标记 | 第17页 |
·细胞标记 | 第17页 |
·生化标记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 | 第18-20页 |
·RAPD | 第18-19页 |
·SRAP | 第19页 |
·ISSR | 第19-20页 |
·SCAR | 第20页 |
3.萝卜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晚抽薹萝卜指纹图谱的RAPD,ISSR和SRAP分析 | 第29-4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32页 |
·RAPD分析 | 第32页 |
·ISSR分析 | 第32页 |
·SRAP分析 | 第32-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4-35页 |
·RAPD多态性与品种鉴定 | 第35-36页 |
·ISSR多态性与品种鉴定 | 第36-37页 |
·SRAP多态性与品种鉴定 | 第37-38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8-42页 |
3.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三章 萝卜抽薹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48-5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材料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讨论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萝卜抽薹性遗传标记分析 | 第54-73页 |
第一节 萝卜抽薹性状基因遗传标记初步分析 | 第54-6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筛选引物材料 | 第55页 |
·F_2群体材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D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遗传标记筛选方法 | 第56页 |
·GRA策略对抽薹性状位点遗传标记的筛选 | 第56页 |
·BSA策略对抽薹性状位点遗传标记的筛选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GRA策略分析 | 第56-59页 |
·BSA策略分析 | 第59-60页 |
·F_2代单株检测 | 第60-62页 |
3.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萝卜抽薹位点连锁标记克隆与SCAR标记转化 | 第65-7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材料 | 第65-66页 |
·方法 | 第66-68页 |
·DNA提取 | 第66页 |
·RAPD分析 | 第66页 |
·回收条带纯化及再次扩增 | 第6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66-67页 |
·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66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6-67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67页 |
·转化 | 第67页 |
·倒平板 | 第67页 |
·转化 | 第67页 |
·转化产物的检测 | 第67-68页 |
·测序 | 第68页 |
·SCAR标记的转化 | 第6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差异片段再次扩增检测结果 | 第68页 |
·转化产物的检测 | 第68-69页 |
·差异片段序列分析 | 第69页 |
·引物LBRp10及SCAR标记对F_2单株检测 | 第69-70页 |
3.讨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全文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