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铁矿烧渣回收金及制备聚合硫酸铁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引言 | 第10页 |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0-14页 |
·硫铁矿烧渣的危害 | 第10-11页 |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1-14页 |
·烧渣中金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金的提取技术 | 第14-16页 |
·氰化提金工艺的改进 | 第16-18页 |
·难浸矿石和烧渣的预处理工艺 | 第18-20页 |
·硫铁矿烧渣提取金 | 第20页 |
·烧渣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絮凝剂概况 | 第20-21页 |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利用现状 | 第21页 |
·聚合硫酸铁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硫铁矿烧渣制备聚合硫酸铁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烧渣回收金的研究 | 第26-38页 |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页 |
·硫铁矿烧渣 | 第26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烧渣中金的浸出特征 | 第26-27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7页 |
·试验中金、砷、铜的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氢醌滴定测定残渣中的金 | 第27-29页 |
·砷钼蓝分光光度法(萃取分离)测定矿样中砷 | 第29-30页 |
·铜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矿样中铜 | 第30-31页 |
·烧渣的预处理试验 | 第31-33页 |
·细磨粒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SNO助剂用量的影响 | 第32页 |
·SNO助剂与烧渣的搅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烧渣的氰化浸出试验 | 第33-36页 |
·氰化钠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pH的影响 | 第34页 |
·氰化体系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活化剂SMD的协同效应 | 第35-36页 |
·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烧渣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 | 第38-55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38页 |
·原料 | 第38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第38-39页 |
·制备聚合硫酸铁的质量测定 | 第39-42页 |
·聚合硫酸铁密度的测定 | 第39页 |
·聚合硫酸铁粘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EDTA滴定法测定Fe~(3+)含量 | 第40-41页 |
·高锰酸钾法测定还原性物质(以Fe~(2+)计) | 第41-42页 |
·盐基度的测定 | 第42页 |
·硫铁矿烧渣酸浸及还原工艺条件试验 | 第42-46页 |
·酸浸正交试验 | 第43-44页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酸浸时间的影响 | 第45页 |
·硫酸过量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酸浸液还原试验 | 第46页 |
·催化氧化聚合试验 | 第46-49页 |
·催化剂正交试验 | 第46-48页 |
·碘化钾作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48页 |
·硝酸用量对PFS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硫酸用量对PFS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合成聚合硫酸铁的表征 | 第49-51页 |
·聚合硫酸铁的性能指标测试 | 第49页 |
·红外光谱图 | 第49-51页 |
·合成聚合硫酸铁的混凝试验 | 第51-54页 |
·测定原理与方法 | 第51-52页 |
·洗煤废水的絮凝试验 | 第52-53页 |
·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试验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氰化浸金及聚合硫酸铁絮凝机理研究 | 第55-67页 |
·氰化浸金原理 | 第55-60页 |
·氰化浸金反应方程 | 第55-57页 |
·氰化浸金速率 | 第57-60页 |
·烧渣中伴生组分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 第60-61页 |
·铁及铁矿物的影响 | 第60页 |
·铜及铜矿物的影响 | 第60-61页 |
·砷及砷矿物的影响 | 第61页 |
·制备聚合硫酸铁的试验原理 | 第61-63页 |
·硫酸浸取原理 | 第61-62页 |
·废铁屑还原原理 | 第62页 |
·催化氧化聚合原理 | 第62-63页 |
·聚合硫酸铁絮凝机理 | 第63-67页 |
·胶体的稳定性 | 第63-64页 |
·絮凝机理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