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华界都市中心空间形态的流变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导言第11-36页
 研究的缘起第11-14页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4-22页
  1.华界第14-17页
  2.大上海计划第17-19页
  3.都市计划第19-22页
 现有研究文献第22-33页
  1.上海城市史研究第22-27页
  2.上海规划史和建筑史研究第27-30页
  3.有关《大上海计划》的研究第30-33页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第33-36页
第一章 《大上海计划》的由来第36-63页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都市空间第36-47页
  1.两级分化的城市第36-39页
  2.空间特征形成的原因第39-43页
  3.繁荣表象下的危机第43-47页
 第二节 "大上海"的空间概念第47-56页
  1.华界早期的市政机构第47-50页
  2.淞沪特别市第50-52页
  3.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第52-55页
  4.上海特别市第55-56页
 第三节 都市计划的动机第56-62页
  1.华界的困境第56-60页
  2.都市计划的动机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二章 《大上海计划》的内涵第63-161页
 第一节 理论背景第63-77页
  1.民族复兴的社会思潮第63-66页
  2.西方规划理论与技术的引入第66-70页
  3.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建筑观念第70-71页
  4.早期的华界发展构想第71-77页
 第二节 计划的动态过程第77-91页
  1.《大上海计划》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第77-86页
  2.决策过程中的考虑第86-88页
  3.新市区的选址过程第88-91页
 第三节 内容及关联域第91-129页
  1.《大上海计划》的总体框架第91-95页
  2.《市中心区域计划》的主要内容第95-106页
  3.功能分区概念的引入第106-108页
  4.道路计划的进步与局限第108-117页
  5.港口、铁路、机场计划的变迁第117-123页
  6.空地及园林的变迁第123-126页
  7.公用事业与卫生设备的演进第126-129页
 第四节 建筑设计与风格第129-154页
  1.行政中心的建筑第129-145页
  2.市中心区域的其他建筑第145-149页
  3.旧市区建筑的整理第149-154页
 第五节、计划的特征与局限第154-159页
  1.西方影响与民族复兴第155-156页
  2.大型计划与实用主义第156-158页
  3.成就与局限第158-159页
 小结第159-161页
第三章 《大上海计划》的运作第161-228页
 第一节 市政制度的形成第161-175页
  1.法律框架和政府组织第161-164页
  2.市政机构的组成第164-170页
  3.土地征用制度第170-172页
  4.相关的法规政策第172-173页
  5.市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第173-174页
  6.市政制度的待点第174-175页
 第二节 建设方式与资金来源第175-182页
  1.建设时序的构想第175-178页
  2.建设方式第178-179页
  3.资金来源第179-182页
 第三节 运作及终结第182-220页
  1.土地征收第182-186页
  2.土地放领第186-193页
  3.市中心区域的建设过程第193-206页
  4.旧市区的整理第206-213页
  5.江湾华界"都市中心"场景的形成第213-219页
  附:《大上海计划》建设遗产统计表第219-220页
 第四节 运作模式及效用分析第220-226页
  1.集权制度与市政控制第220-222页
  2.土地运作与赤字财政第222-223页
  3.公共资本的投入与相关政策的引导第223-224页
  4.影响与局限第224-226页
 小结第226-228页
第四章 《大上海计划》的延承与变异第228-317页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都市计画第228-257页
  1.都市计画的背景第228-231页
  2.都市计画的的演变及主要内容第231-245页
  3.建筑设计第245-248页
  4.都市计画的实施第248-256页
  附:日据时期建设遗产统计表第256-257页
 第二节 《大上海都市计划》第257-290页
  1.城市背景第257-258页
  2.都市计划理论和法规体系的近代转折第258-260页
  3.大上海都市计划第260-285页
  4.《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影响与局限第285-288页
  5.《大上海都市计划》时期的江湾五角场第288-290页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江湾五角场地区第290-315页
  1.计划经济体制与城市规划第290-293页
  2.江湾五角场地区规划与建设的变迁第293-311页
  3.边缘化的城市场景第311-314页
  附:1945—1966年江湾五角场地区建设遗产统计表第314-315页
 小结第315-31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317-337页
 第一节 《大上海计划》得失的历史经验第317-322页
 第二节 聚焦新时期的江湾五角场第322-329页
 第三节 "都市中心"的空间遗产及再生展望第329-333页
 附:江湾五角场地区建筑遗产统计图表第333-337页
附1:《大上海计划》前后图示第337-350页
附2:《大上海计划》大事记第350-355页
参考文献第355-362页
图片索引第362-377页
致谢第377-378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78页

论文共3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材料质量评价模型与指数研究
下一篇:我国对离岸公司跨国投资监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