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21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整体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乔姆斯基及其语言理论简介 | 第23-52页 |
·乔姆斯基其人及其作品简介 | 第23-29页 |
·家学渊源 | 第23-24页 |
·求学时代 | 第24-26页 |
·《句法结构》的诞生 | 第26-27页 |
·成就与荣誉 | 第27-29页 |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目标 | 第29-43页 |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29-35页 |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35-38页 |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目标 | 第38-43页 |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 第43-44页 |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语言研究的表达形式 | 第47页 |
·乔姆斯基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47-50页 |
·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 第48页 |
·标准理论时期 | 第48-49页 |
·修正的扩充标准理论时期 | 第49页 |
·管辖和约束理论时期 | 第49页 |
·最简方案时期 | 第49-50页 |
·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述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基础 | 第52-73页 |
·简介 | 第52页 |
·语言哲学的历史回顾 | 第52-54页 |
·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思想的渊源 | 第54-65页 |
·经验主义对知识与语言的认识 | 第54-55页 |
·唯理主义对知识与语言的认识 | 第55-56页 |
·笛卡尔的唯理论 | 第56-59页 |
·洪堡特的唯理主义思想 | 第59-65页 |
·乔姆斯基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 第65-71页 |
·内在论 | 第66-67页 |
·自然主义 | 第67-68页 |
·普遍主义 | 第68-69页 |
·个性主义 | 第69页 |
·心智主义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乔姆斯基的认知观 | 第73-82页 |
·简介 | 第73-74页 |
·两代认知科学的比较 | 第74-79页 |
·哲学基础:唯理主义vs 体验主义 | 第74-75页 |
·语言研究的本质 | 第75-76页 |
·语言与心智 | 第76-77页 |
·意义的来源 | 第77-78页 |
·语言中的普遍性 | 第78-79页 |
·乔姆斯基认知观的本质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乔姆斯基的政治观 | 第82-93页 |
·简介 | 第82-83页 |
·乔姆斯基的政治主张 | 第83-87页 |
·媒体和知识分子的角色 | 第83-85页 |
·市场经济的两套价值 | 第85-86页 |
·关于帝国主义 | 第86页 |
·乔姆斯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 第86-87页 |
·乔姆斯基的社会政治观的本质 | 第87页 |
·乔姆斯基的社会研究与语言研究的关联 | 第87-92页 |
·解释和异见 | 第88-89页 |
·唯理主义的体现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 第93-107页 |
·简介 | 第93-94页 |
·人类语言能力的独特性 | 第94-97页 |
·模仿能力 | 第95页 |
·概念意向系统(Conceptual-Intentional System, C-I System) | 第95-96页 |
·无限离散性 | 第96-97页 |
·发音-感知系统(Articulatory-perspectual System, A-P System) | 第97-102页 |
·发音器官 | 第97-98页 |
·语言功能在大脑中的定位 | 第98-99页 |
·布洛卡区 | 第99-100页 |
·维尼克区 | 第100-101页 |
·大脑半球功能特异化 | 第101-102页 |
·语言的模块性 | 第102-104页 |
·语言与遗传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 | 第107-132页 |
·简介 | 第107-108页 |
·普遍语法原则 | 第108-109页 |
·普遍语法与第一语言习得 | 第109-123页 |
·语言输入 | 第110-115页 |
·第一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 第115-119页 |
·原则与参数和第一语言习得 | 第119-123页 |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 第123-128页 |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 | 第123-124页 |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 | 第124-128页 |
·手语语言学的发现 | 第128-130页 |
·手语习得的规律 | 第128-130页 |
·手语习得的起始年龄 | 第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八章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 | 第132-148页 |
·简介 | 第132页 |
·句法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32-137页 |
·标准理论阶段 | 第133-134页 |
·管约论阶段 | 第134-137页 |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走向 | 第137-146页 |
·最简方案 | 第137-141页 |
·多学科的联合研究 | 第141-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九章 乔姆斯基语言学说与时代发展 | 第148-161页 |
·简介 | 第148页 |
·时代对乔姆斯基的塑造 | 第148-155页 |
·家庭的熏陶 | 第148-149页 |
·学术培养 | 第149-151页 |
·笛卡尔主义哲学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探讨 | 第152-154页 |
·多科性综合性科学体系的形成 | 第154-155页 |
·乔姆斯基语言学说的价值 | 第155-160页 |
·对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 第156-157页 |
·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 第157页 |
·对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的贡献 | 第157-159页 |
·对语言哲学的贡献 | 第159页 |
·对生物学及医学的贡献 | 第159-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十章 总结 | 第161-165页 |
·本文小结 | 第161-163页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63-164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4-165页 |
参考书目 | 第165-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