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岩堆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9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13-18页 |
·二维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8页 |
·三维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8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岩堆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21-46页 |
·岩体边坡结构和滑坡类型 | 第21-23页 |
·岩体边坡结构 | 第21页 |
·岩体边坡滑坡类型 | 第21-23页 |
·岩堆体边坡形态和稳定性 | 第23-26页 |
·岩堆体边坡形态 | 第23-25页 |
·岩堆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26-36页 |
·二维极限平衡法 | 第26-30页 |
·三维极限平衡法 | 第30-36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36-43页 |
·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36页 |
·有限差分法原理 | 第36-37页 |
·计算过程 | 第37页 |
·本构模型 | 第37-40页 |
·FLAC~(2D/3D)程序介绍 | 第40-42页 |
·稳定系数计算原理 | 第42-43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43-46页 |
·有限单元法简介 | 第43页 |
·有限单元法原理及计算过程 | 第43-46页 |
第3章 基于FLAC~(2D/3D)的岩堆体模型 | 第46-69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K20段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7-58页 |
·工程概况 | 第47-5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自然边坡参数的反算 | 第52-58页 |
·K35段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8-69页 |
·工程概况 | 第58-6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开挖后边坡的参数反算 | 第66-69页 |
第4章 岩堆体公路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104页 |
·K20段边坡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91页 |
·自然状态下三维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路基开挖状态下三维结果分析 | 第70-79页 |
·K20+690抗滑桩加固二维结果分析 | 第79-85页 |
·K20+780锚索加固二维结果分析 | 第85-90页 |
·开挖前后计算结果比较 | 第90-91页 |
·K35段边坡计算结果分析 | 第91-97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97-98页 |
·K20段稳定性评价 | 第97-98页 |
·K35段稳定性评价 | 第98页 |
·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单元法的比较 | 第98-104页 |
·ANSYS位移场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塑性区分布的比较 | 第99-102页 |
·FLAC有限差分法的优缺点 | 第102-10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