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关于宋元三教关系的研究状况 | 第12-18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8-2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回顾 | 第24-59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初步形成 | 第24-45页 |
一、儒释道"三教"的基本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 第24-31页 |
二、儒佛道之间的相融相斥 | 第31-39页 |
三、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特点分析 | 第39-45页 |
第二节 隋唐五代三教关系的深入发展 | 第45-59页 |
一、隋唐五代道佛儒的基本状况 | 第45-53页 |
二、儒道佛关系特点 | 第53-59页 |
第二章 宋元时期道佛儒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 | 第59-102页 |
第一节 宋元"三教合一"的背景及三教关系特点 | 第59-71页 |
一、"三教合一"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 | 第59-65页 |
二、对魏晋至隋唐五代以来三教关系思想的传承 | 第65-67页 |
三、宋元时期三教关系的特点 | 第67-71页 |
第二节 宋元统治者对儒道佛的政策 | 第71-82页 |
一、对儒家:尊孔崇儒,以儒学为核心 | 第71-74页 |
二、对道教:倚重、倡导促其繁荣 | 第74-76页 |
三、对佛教:扶持、利用和限制、约束并重 | 第76-79页 |
四、宋元统治者以帝王之尊主张三教融合对三教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79-82页 |
第三节 宋元儒、佛对"三教合一"的促成 | 第82-102页 |
一、宋元儒士出入佛老、援佛道入儒对"三教合一"的推动 | 第82-89页 |
二、宋元佛教调和儒、佛、道 | 第89-102页 |
第三章 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及主张 | 第102-150页 |
第一节 陈抟开宋朝"三教合一"之先河 | 第102-110页 |
一、"非仙即帝"之陈抟 | 第103-105页 |
二、融贯儒道佛的思想特征 | 第105-110页 |
第二节 张伯端"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 第110-120页 |
一、张伯端及其《悟真篇》 | 第110-113页 |
二、张伯端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 第113-115页 |
三、"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的道本位立场 | 第115-120页 |
第三节 白玉蟾"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 第120-130页 |
一、博学多才的白玉蟾及其著作 | 第120-122页 |
二、"即心是道,以心合道"的思想 | 第122-124页 |
三、"三教异门,源同一也"——白玉蟾的三教关系思想 | 第124-130页 |
第四节 王重阳等全真道代表人物的三教观 | 第130-138页 |
一、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的背景 | 第130-131页 |
二、王重阳之"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 第131-134页 |
三、马钰之"三教门人尽是予师父" | 第134-136页 |
四、丘处机之"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 第136-138页 |
第五节 李道纯以"中和"为旨归的三教融合思想 | 第138-150页 |
一、三教一理的指导思想 | 第139-143页 |
二、守中致和的内丹修炼思想 | 第143-145页 |
三、融禅宗心性于内丹修炼之中 | 第145-150页 |
第四章 宋元三教融合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 第150-197页 |
第一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正一道 | 第150-162页 |
一、蒙元时期的正一道 | 第151-152页 |
二、明中叶以前见重于统治者的正一道 | 第152-153页 |
三、从张宇初的思想看正一道融合三教的特点 | 第153-160页 |
四、正一道儒学化原因分析 | 第160-162页 |
第二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新道派 | 第162-177页 |
一、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对三教的融合,尤其是对儒家伦理的吸取 | 第162-169页 |
二、"三教搜来作一家"之全真道 | 第169-175页 |
三、从全真道看道教发展的由盛而衰 | 第175-177页 |
第三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道教伦理化与世俗化的发展 | 第177-189页 |
一、正一道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 第177-181页 |
二、宋元新道派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 第181-182页 |
三、从道教善书看道教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 第182-189页 |
第四节 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道教发展及三教合一的影响 | 第189-197页 |
一、对明朝道教发展的影响 | 第189-192页 |
二、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 | 第192-197页 |
结语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6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06-208页 |
后记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