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和谐社会的理论线索 | 第6-18页 |
(一) 和谐状态的中外诊释 | 第6-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不懈探求 | 第9-13页 |
(三) 不同发展环境的前车之鉴 | 第13-16页 |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策略考量 | 第16-18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 第18-23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特征是民主法治 | 第18-19页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征是公平正义 | 第19-20页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环境特征是诚信友爱 | 第20-21页 |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机体状态特征是充满活力 | 第21页 |
(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特征是安定有序 | 第21-22页 |
(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22-23页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青年社会角色的昭示 | 第23-29页 |
(一) 中国青年角色的历史演进 | 第23-25页 |
(二) 当代社会条件下青年角色特征的新变化 | 第25-27页 |
(三)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构新的青年角色 | 第27-29页 |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青年工作的发展走势 | 第29-38页 |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当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 | 第30-32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当代青年工作构筑了新的思想主题 | 第32-34页 |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促使当代青年工作谱写新篇章 | 第34-3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