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日本卡通的成功经验 | 第6-11页 |
第一节 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日本卡通片 | 第6-8页 |
第二节 观众定位是解构和重组的市场支点 | 第8-11页 |
1、针对市场的卡通创作 | 第8页 |
2、探寻观众群的共同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 | 第8-10页 |
3、解构重组传统文化的代表影片—《火影忍者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组在题材和环境设置上的应用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忍者的题材结合日本古代神话传说 | 第12-15页 |
1、神话—民族传统文化基因链中的重要环节—卡通片最常用的题材 | 第12-13页 |
2、重组的原创“原创神话” | 第13-14页 |
3、为了重组而解构的神话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虚构的时空环境造就全新的忍者世界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现代和传统相统一的忍者村 | 第17-19页 |
1、首领的制度 | 第18页 |
2、村人的关系 | 第18-19页 |
3、民主的体制 | 第19页 |
4、完备的机构 | 第19页 |
第四节 无处不在的学生和学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组在主要角色塑造上的应用 | 第21-31页 |
第一节 主角性格特点的反传统倾向 | 第23-28页 |
1、意外性第一的忍者 | 第23-24页 |
2、热血的忍者 | 第24-25页 |
3、叛逆的忍者 | 第25-26页 |
4、反抗命运的忍者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主角价值取向的传统内核 | 第28-31页 |
1、对得到他人认同的重视及为他人而战斗的价值取向 | 第28-29页 |
2、执着于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组在影视艺术风格上的应用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异于日木传统审美取向的艺术风格 | 第31-41页 |
1、动感十足的镜头画面特征 | 第32-36页 |
a 急速的移动镜头 | 第32-35页 |
b 凌厉明快的剪接 | 第35-36页 |
2、破坏画面平衡感的镜头画面特征 | 第36-37页 |
a 大角度的透视 | 第36页 |
b 倾斜的画面 | 第36-37页 |
c 主观视角镜头 | 第37页 |
3、特殊的镜头效果 | 第37-41页 |
a 焦距和景深的变化 | 第38-39页 |
b 超广角镜产生的畸变 | 第39页 |
c 镜头的震动 | 第39-40页 |
d 手持镜头的晃动感 | 第40-41页 |
e 真实镜头捕捉动作时的特点 | 第41页 |
第二节 体现出强烈传统文化特征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质 | 第41-48页 |
1、意象的营造—万物有灵观与大量自然物的人化运用 | 第41-43页 |
2、空镜头的使用—以物言志、以物言情、以物言意 | 第43-45页 |
3、闪回的使用—反复吟咏的传统的诗意化倾向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图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