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20页 |
导论 | 第20-3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20-2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23-2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7-30页 |
四、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和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第一章 司法赔偿程序之涵义 | 第33-49页 |
第一节 司法赔偿语词解析 | 第33-43页 |
一、司法权属性诠释 | 第33-37页 |
二、司法的不同涵义 | 第37-38页 |
三、作为法学术语的司法赔偿 | 第38-40页 |
四、有关赔偿语词的辨析 | 第40-41页 |
五、司法赔偿之属性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内涵 | 第43-46页 |
一、程序内涵 | 第43-44页 |
二、司法赔偿程序的层次性分析 | 第44-45页 |
三、司法赔偿程序之涵义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司法赔偿程序之法律功能分析 | 第46-49页 |
一、功能与作用辨析 | 第46-47页 |
二、法律功能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价值 | 第49-60页 |
第一节 价值导言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 | 第50-53页 |
第三节 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 | 第53-58页 |
一、实现公正或正义 | 第53-55页 |
二、体现效率 | 第55-56页 |
三、人权保障价值 | 第56-58页 |
第四节 价值冲突的平衡与取舍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目的 | 第60-63页 |
一、目的释义 | 第60-61页 |
二、司法赔偿程序目的的定位 | 第61-62页 |
三、司法赔偿程序的目的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基本原则 | 第63-68页 |
一、基本原则概述 | 第63-64页 |
二、司法赔偿程序的基本原则 | 第64-65页 |
三、司法赔偿程序基本原则之效用 | 第65-66页 |
四、司法赔偿程序价值、目的、原则的关系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要素和结构 | 第68-81页 |
第一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要素 | 第68-76页 |
一、主体 | 第68-73页 |
二、客体 | 第73-74页 |
三、行为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结构 | 第76-81页 |
一、结构概说 | 第76-77页 |
二、司法赔偿程序结构的三个命题 | 第77-78页 |
三、司法赔偿程序结构的基本要求 | 第78-81页 |
第六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生成基础 | 第81-103页 |
第一节 社会基础——法治社会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政治基础——民主政治 | 第83-84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人权保障理论和权力制约理论 | 第84-96页 |
一、国外有关司法赔偿的理论 | 第84-87页 |
二、我国司法赔偿的有关理论 | 第87-89页 |
三、人权保障理论 | 第89-91页 |
四、权力制约理论 | 第91-96页 |
第四节 经济基础——市场经济 | 第96-97页 |
第五节 实践基础——司法侵权行为的必然性 | 第97-103页 |
一、司法权行使的必然性 | 第97-99页 |
二、司法侵权行为的必然性 | 第99-103页 |
第七章 国外司法赔偿程序考察 | 第103-118页 |
第一节 国外司法赔偿程序现状考察 | 第103-112页 |
一、法国 | 第103-104页 |
二、德国 | 第104-105页 |
三、奥地利 | 第105-107页 |
四、日本 | 第107-108页 |
五、美国 | 第108-110页 |
六、英国 | 第110页 |
七、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 | 第110页 |
八、我国台湾地区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国外司法赔偿程序的历史演进 | 第112-114页 |
一、萌芽时期 | 第112-113页 |
二、发展时期 | 第113页 |
三、成熟时期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国外司法赔偿程序的规律性认知 | 第114-118页 |
一、司法赔偿程序的立法模式 | 第114-115页 |
二、裁决机构设置呈多样化态势 | 第115-116页 |
三、司法赔偿程序的两个阶段性划分 | 第116-118页 |
第八章 中国司法赔偿程序确立的历程回顾 | 第118-123页 |
第一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空白时期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司法赔偿程序宪法规定的初现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党和国家政策支撑的“司法赔偿”时期 | 第120-121页 |
第四节 行政赔偿程序的先行 | 第121页 |
第五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正式确立 | 第121-123页 |
第九章 现行司法赔偿程序的实证分析 | 第123-131页 |
第一节 程序环节评析 | 第123-126页 |
一、确认程序 | 第123-125页 |
二、申请程序和处理程序 | 第125页 |
三、复议程序 | 第125页 |
四、决定程序 | 第125-126页 |
五、执行程序 | 第126页 |
第二节 司法赔偿程序流程之解构 | 第126-128页 |
一、案例解剖 | 第126-127页 |
二、流程解构图示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裁决者设置的多元化 | 第128-129页 |
第四节 司法赔偿程序的基本特征 | 第129-131页 |
一、请求权的单独行使 | 第129-130页 |
二、内部规范的支撑 | 第130页 |
三、与三大诉讼程序的分离 | 第130页 |
四、行政程序的适用 | 第130-131页 |
第十章 司法赔偿程序的理性透视与反思 | 第131-143页 |
第一节 申请人权利机制的匮乏 | 第131-134页 |
一、程序公开和公平的缺失 | 第131-132页 |
二、主体参与性的缺失 | 第132-133页 |
三、教示制度的缺失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程序的正当化功能受到抑制 | 第134-136页 |
一、裁决者中立的缺失 | 第134-135页 |
二、程序效率的缺失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程序呈现国家权力本位的构成形态 | 第136-139页 |
一、启动程序之障碍 | 第137-138页 |
二、执行程序之缺位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程序具有一定压制性 | 第139-140页 |
第五节 程序理念错位——指导思想的检讨 | 第140-143页 |
第十一章 司法赔偿程序制度完善 | 第143-153页 |
第一节 相对合理 | 第143-146页 |
一、条件的制约 | 第143-144页 |
二、相对合理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制度完善的基本方案 | 第146-153页 |
一、“接近救济”程序障碍的排除 | 第146-149页 |
二、申请人权利机制的丰富 | 第149-150页 |
三、程序正当化功能的伸张 | 第150-153页 |
第十二章 司法赔偿诉讼程序——以二元交叉型审理制度为核心 | 第153-172页 |
第一节 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请求权向诉讼权的转化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构建司法赔偿诉讼程序 | 第158-172页 |
一、先行处理程序的过滤 | 第158-160页 |
二、对民事侵权诉讼程序的借鉴 | 第160-162页 |
三、诉讼程序构建的难题 | 第162-163页 |
四、难题的化解——行政法院的设立 | 第163-165页 |
五、构建诉讼程序的基本方案 | 第165-170页 |
六、保持理性期盼 | 第170-172页 |
第十三章 司法赔偿诉讼程序之立法建议 | 第172-184页 |
结语 | 第184-185页 |
参考书目 | 第185-193页 |
后记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