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0-16页 |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问题 | 第18-24页 |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8-1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区分 | 第19-20页 |
·土地利用 | 第20-21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2-23页 |
·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23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3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4-31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 | 第24-25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 第25-29页 |
·转移的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且文化程度较高 | 第25-26页 |
·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亲属朋友、中介机构介绍 | 第26页 |
·转移的主要区域在市外,其中东部地区是转移人数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迅速增强 | 第26-27页 |
·在外务工时间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但农户仍以兼业化经营为主 | 第27页 |
·转移领域的广泛性和转移行业的相对集中性 | 第27-29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减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扩大 | 第29-30页 |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扩大 | 第30页 |
·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 第30页 |
·产业间比较利益差距悬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 第30-31页 |
4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31-36页 |
·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 第31-33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 第33-3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体的年轻化、智能化,降低了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影响了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水平 | 第33页 |
·转移农村劳动力富裕起来后,在农村建房扩屋增多,侵占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 第33-34页 |
·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从业,会使城居人口压力增大,城镇用地扩张,占用部分耕地 | 第34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有利影响 | 第34-36页 |
·缓解了农村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和效益 | 第34-35页 |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有利于农村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 | 第35-36页 |
5 相关建议 | 第36-39页 |
·促进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 第36-38页 |
·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第36页 |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 第36-37页 |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37页 |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37-38页 |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影响的建议 | 第38-39页 |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 | 第38页 |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加大监督、惩处违法建房占地的力度 | 第38-39页 |
·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现有城市用地,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 | 第39页 |
6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