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研究动机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企业与银行往来关系的文献探讨 | 第16-43页 | 
| 第一节 融资银行与借款企业的代理关系 | 第16-20页 | 
| 一、代理理论的意义 | 第16页 | 
| 二、权益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 | 第16-18页 | 
| 三、融资银行与借款企业的代理关系 | 第18-19页 | 
| 四、负债代理问题 | 第19页 | 
| 五、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动性(liquidity)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 | 第20-22页 | 
| 一、企业的商业信用(Trade credit) | 第20-21页 | 
| 二、企业银行融资的资金成本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22-24页 | 
| 第四节 银行往来关系的重要性 | 第24-28页 | 
| 一、银行融资为企业重要融资管道 | 第24-25页 | 
| 二、银行融资可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 | 第25-26页 | 
| 三、银行融资可减轻企业的道德风险 | 第26-28页 | 
| 四、银行融资可提高企业声誉与揭露企业特质 | 第28页 | 
| 第五节 企业的商业信用(Trade credit) | 第28-34页 | 
| 一、往来银行数目 | 第29-32页 | 
| 二、降低银行信息搜集成本 | 第32-33页 | 
| 三、弹性的借款契约 | 第33页 | 
| 四、保有企业的内部信息 | 第33-34页 | 
| 第六节 银行融资比重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34页 | 
| 第七节 往来银行声誉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 第八节 公司监理概述 | 第35-41页 | 
| 一、公司监理的定义 | 第36页 | 
| 二、台湾的公司监理架构与相关法规 | 第36-37页 | 
| 三、弱势法人股东的特性 | 第37页 | 
| 四、公司监理之重要议题 | 第37页 | 
| 五、台湾的公司监理之执行现况 | 第37-41页 | 
| 第九节 产业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企业与银行往来关系的研究设计 | 第43-55页 | 
| 第一节 企业与银行往来关系的样本选取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企业与银行往来关系的变量选取 | 第44-51页 | 
| 一、因变量 | 第44-47页 | 
| 二、解释变量 | 第47-48页 | 
| 三、控制变量 | 第48-51页 | 
| 第三节 企业与银行往来关系的假说 | 第51-52页 | 
| 第四节 统计方法与实证模型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企业绩效与银行往来关系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5-91页 | 
| 第一节 叙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70页 | 
| 一、样本数据的叙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9页 | 
| 二、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两群体变量检定 | 第59-70页 | 
| 第二节 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与线性重合检定 | 第70-72页 | 
| 第三节 银行往来关系与企业经营绩效之多元回归统计结果 | 第72-91页 | 
| 一、全体企业样本的回归分析 | 第72-75页 | 
| 二、考虑企业前一年度绩效样本的回归分析 | 第75-76页 | 
| 三、全体企业样本平均值的回归分析 | 第76-9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6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91-94页 | 
| 一、往来银行数目与企业绩效 | 第91页 | 
| 二、银行融资比重与企业绩效 | 第91-92页 | 
| 三、银行声誉与企业绩效 | 第92页 | 
| 四、信息不对称情况 | 第92-93页 | 
| 五、管理上的意涵 | 第93-94页 | 
| 六、债权人的监理机能 | 第94页 |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94-96页 | 
| 一、研究银行关系的部份 | 第94页 | 
| 二、银行声誉指标 | 第94-95页 | 
| 三、样本数据部份 | 第95页 | 
| 四、企业经营绩效指标部份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 附录一 银行排名 | 第105-106页 |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