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研究主题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本文的方法论 | 第12-13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与创新 | 第13-36页 |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13-14页 |
·产业生态学与经济学 | 第14-26页 |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中心是产业而不是“生态”,是经济而不是“环保” | 第14-16页 |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是产业系统的改进 | 第14-15页 |
·产业生态学的核心是“经济”,是产业共生系统的经济可行性 | 第15-16页 |
·产业生态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6-23页 |
·产业生态学的经济学内蕴—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道 | 第17-20页 |
·产业生态学—产业经济学中产业关联学说的扩展 | 第20-23页 |
·产业生态学中的学科专业翻译问题 | 第23-26页 |
·关于“Industrial Ecology”翻译的问题 | 第23-25页 |
·关于“Industrial Symbiosis”翻译的问题 | 第25-26页 |
·生态工业园理论 | 第26-31页 |
·产业生态学中关于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理论 | 第26-28页 |
·生态工业园定义—与传统工业园的本质区别 | 第26-27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产业生态学从实证至规范,理论至实践的过程 | 第27-28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必要性—政府加强对地方经济有效干预的手段 | 第28-31页 |
·工业园产业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渐进化道路 | 第31-36页 |
3 产业共生系统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利益激励与内部市场、规模经济、技术 | 第36-56页 |
·产业共生系统的根本动力机制—利益激励及内部市场研究 | 第37-45页 |
·生态工业园的根本动力机制—利益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质能循环—利益激励机制主要实现手段 | 第38-39页 |
·利益激励的必要条件—内部质能循环市场 | 第39-40页 |
·利益激励机制与内部市场的实证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为例 | 第40-45页 |
·产业共生系统的规模经济带来利益激励 | 第45-48页 |
·仓储、物流的规模经济 | 第46页 |
·信息利用的规模经济 | 第46-47页 |
·能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经济 | 第47页 |
·环境保护的规模经济 | 第47-48页 |
·技术是产业共生系统形成的最基本物质条件 | 第48-49页 |
·产业共生系统建设必须以循序渐进方式 | 第49-51页 |
·实证分析:两个较为成功的产业共生系统建设案例 | 第51-56页 |
·生态工业园的典范:Kalundborg工业园的产业生态化改造历程 | 第51-52页 |
·使用热电联产技术的典范:芬兰的林业生态工业园 | 第52-54页 |
·发掘潜在参与者、构建产业链的方法与工业流程模拟 | 第54-56页 |
4 生态工业园中信任机制、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 第56-66页 |
·生态工业园中信任机制构建 | 第56-62页 |
·完善生态工业园的信任机制 | 第56-61页 |
·信任机制构建原则及要点 | 第56-58页 |
·生态工业园的多样性与信任机制 | 第58-59页 |
·荷兰Rotterdam生态工业园信任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59-60页 |
·丹麦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信任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60-61页 |
·生态工业园的特例—信任机制较完善的产业共生式工业联合体 | 第61-62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中政府作用机制 | 第62-66页 |
·政府基本立场与角色选择 | 第63页 |
·政府基本立场 | 第63页 |
·政府不一定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组织者 | 第63页 |
·政府的强制与非强制性措施、政策 | 第63-64页 |
·政府应在基础建设与项目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第64-65页 |
·政府应放松工业废物、副产品的交易许可制度 | 第65-66页 |
5 生态工业园的绩效评价指标 | 第66-74页 |
·生态工业园的绩效评价指标—以投入产出法为分析框架 | 第66-70页 |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引入投入产出法 | 第66-67页 |
·投入产出法分析框架 | 第67-70页 |
·生态工业园运行绩效指标—外部系统的产业关联度系数 | 第70-72页 |
·投入产出法在生态工业园评价中的应用的前景 | 第72-74页 |
6 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标准化流程的初步研究 | 第74-83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前期工作—成立专业化的政府主导部门 | 第74-75页 |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政府审批、监管流程标准化的初步研究 | 第75-8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建议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