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农民工劳动权的法律定位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劳动权的研究基点 | 第11-17页 |
一、关于“农民工”的概念解读 | 第11页 |
二、“农民工”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 第11-14页 |
三、关于“劳动权”的概念解读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劳动权的基本特性 | 第17-19页 |
一、劳动权是一种法定权利 | 第18页 |
二、劳动权是一种综合权利 | 第18页 |
三、劳动权是一种复合性权利 | 第18-19页 |
四、劳动权具有个体性 | 第19页 |
五、劳动权是生存权,也是发展权 | 第19页 |
第三节 劳动权的内容架构 | 第19-22页 |
一、工作权 | 第20页 |
二、劳动报酬权 | 第20-21页 |
三、休息权 | 第21页 |
四、劳动保护权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保护之现实要求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农民工的角色地位 | 第22-24页 |
一、农民工是城市劳动者中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 | 第22页 |
二、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 第22-23页 |
三、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中产业工人的主体 | 第23页 |
四、农民工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化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 | 第23-24页 |
五、农民工流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 第24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权问题 | 第24-31页 |
一、“农民工劳动权问题”解析 | 第24-25页 |
二、“农民工劳动权问题”的形成 | 第25-27页 |
三、“农民工劳动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权保护的法理体现 | 第31-34页 |
一、基本人权优位的体现 | 第31-32页 |
二、司法及时救济原则的延伸 | 第32页 |
三、实现“待遇”平等的重要保障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4-44页 |
第一节 目前我国对农民工劳动权保护的立法框架 | 第34-39页 |
一、《劳动法》对农民工劳动权保护的途径 | 第34-35页 |
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35-36页 |
三、目前最新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36-39页 |
第二节 立法框架下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一、劳动合同制存在的障碍 | 第39-40页 |
二、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障碍 | 第40-41页 |
三、责任落实机制存在的障碍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法律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一、立法背景的差异造成缺陷 | 第42页 |
二、对农民工劳动权的保护缺乏针对性 | 第42-43页 |
三、缺乏完善的公众利益诉求机制 | 第43页 |
四、意识形态方面原因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保护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的法律思考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各国对本国劳工劳动权的法律保护 | 第44-47页 |
一、新加坡:《雇佣法令》对劳工的保护 | 第44-45页 |
二、印度:《邦之间流动农民工法案》对农民工的保护 | 第45页 |
三、日本:《工会法》对劳工的保护 | 第45-46页 |
四、美国:完善的法律配套体系对劳工的保护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国外劳工劳动权保护的立法评析 | 第47-49页 |
一、国外立法保护现状解析 | 第47-48页 |
二、国外劳工劳动权保护的评析总结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农民工劳动权保护的法律设计 | 第49-59页 |
一、应否制定一部专门法律保护的论争 | 第49-50页 |
二、从立法上完善我国在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上的措施 | 第50-54页 |
三、从劳动执法方面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的保护 | 第54-56页 |
四、畅通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的救济机制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