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浮选废水来源及对环境危害 | 第14-17页 |
1.3 浮选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毒性及回用后的影响 | 第17-20页 |
1.4 含二苯胺基二硫代磷酸浮选废水国内外净化处理现状 | 第20-22页 |
1.4.1 物化净化回用研究 | 第20-21页 |
1.4.2 净化排放研究 | 第21页 |
1.4.3 生物净化研究 | 第21-2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设计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菌种的驯化与筛选 | 第25页 |
2.2.2 菌株的革兰氏染色 | 第25页 |
2.2.3 菌株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26页 |
2.2.4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2.2.5 菌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6 苯胺黑药降解特性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3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2.3.1 苯胺黑药的紫外扫描谱图及标准工作曲线 | 第27-29页 |
2.3.2 COD_(cr)的标准工作曲线 | 第29-30页 |
2.3.3 细菌生长的测定 | 第3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菌株降解苯胺黑药的条件和效果研究 | 第31-45页 |
3.1 菌种的驯化、筛选和分离 | 第31-34页 |
3.1.1 苯胺黑药降解菌的筛选分离 | 第31-32页 |
3.1.2 菌株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32-33页 |
3.1.3 菌株对不同苯胺黑药浓度的忍耐力考查 | 第33-34页 |
3.2 菌株降解苯胺黑药的特性研究 | 第34-42页 |
3.2.1 pH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温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接种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苯胺黑药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通气量(装液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6 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7 生长曲线以及降解情况 | 第40-41页 |
3.2.8 葡萄糖浓度对苯胺黑药溶液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不同菌株降解效果对比试验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含苯胺黑药实际浮选废水降解试验研究 | 第45-49页 |
4.1 实际废水的单一菌降解试验 | 第45-46页 |
4.2 实际废水的混合菌降解试验 | 第46-48页 |
4.3 实际废水不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苯胺黑药生物降解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9-53页 |
5.1 苯胺黑药的物化净化特性 | 第49-50页 |
5.1.1 水解、酸解和碱解 | 第49-50页 |
5.1.2 苯胺黑药与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 | 第50页 |
5.2 苯胺的生物降解途径 | 第50页 |
5.3 苯胺黑药生物降解途径的初步探讨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59-6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