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地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方法的改进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基本概况 | 第9-11页 |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学特点 | 第11-12页 |
·鸡马克氏病病毒毒株分类 | 第11页 |
·鸡马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我国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特征 | 第12-18页 |
·流行特点 | 第12-13页 |
·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 第13-14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4-15页 |
·发病机理 | 第15-16页 |
·鸡马克氏病的易感性 | 第16页 |
·鸡马克氏病病毒感染模式 | 第16-17页 |
·鸡马克氏病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17-18页 |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毒力变化趋势 | 第18-19页 |
·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预防 | 第19-22页 |
·马立克氏病疫苗种类 | 第19-20页 |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机理 | 第20-21页 |
·马立克氏病疫苗应用趋势 | 第21页 |
·疫苗效力比较 | 第21-22页 |
·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失败原因 | 第22-26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被检病料 | 第27页 |
·试验鸡群 | 第27页 |
·标准抗原、阳性血清及鸡MD疫苗 | 第27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临床诊断 | 第28页 |
·流行情况调查 | 第28页 |
·临诊症状分析 | 第28页 |
·病理变化观察 | 第28页 |
·实验室检验 | 第28-29页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28页 |
·琼脂免疫扩散实验 | 第28-29页 |
·细菌培养 | 第29页 |
·动物试验 | 第29页 |
·攻毒试验 | 第29页 |
·血液中T淋巴细胞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血浆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 | 第29页 |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效力比较试验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免疫保护力计算 | 第30页 |
·卡方检验(χ~2)统计分析 | 第30页 |
·方差分析 | 第30页 |
·表型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4 结果 | 第31-44页 |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31-39页 |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临诊症状 | 第32页 |
·病理观察 | 第32-39页 |
·内脏型 | 第34-37页 |
·神经型 | 第37-38页 |
·皮肤型 | 第38页 |
·眼型 | 第38-39页 |
·混合型 | 第39页 |
·鸡马立克氏病实验室诊断 | 第39-40页 |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39页 |
·琼脂免疫扩散实验 | 第39页 |
·鸡新城疫微量血凝抑制试验 | 第39-40页 |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 第40页 |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的效力比较 | 第40-42页 |
·不同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第40-41页 |
·不同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保护应用效果比较 | 第41-42页 |
·血浆激素含量与鸡抗马立克氏病的关系 | 第42-44页 |
·不同激素水平的T淋巴细胞活性比较 | 第42-43页 |
·血浆激素含量与马立克氏病抗病力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5 讨论 | 第44-49页 |
·关于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血清学鉴定 | 第44-45页 |
·关于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第45-46页 |
·关于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 第46页 |
·关于血浆激素含量与马立克氏病抗病力的关系 | 第46-47页 |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方法的改进与建议 | 第47-49页 |
6 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1 缩略词表 | 第56-57页 |
附表1 | 第57-58页 |
附表2 | 第58-59页 |
附表3 | 第59-60页 |
附图1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