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0页
 一、研究主题及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16页
 三、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第16-20页
第二章 适宜技术理论的相关研究述评第20-43页
 第一节 适宜技术观的演变第20-26页
  一、新古典的适宜技术观第20-22页
  二、中间技术观第22-24页
  三、现代的适宜技术观第24-26页
 第二节 本地化技术变迁的主要内容第26-36页
  一、技术进步的一般阐释第26-27页
  二、本地化技术变迁的提出第27-29页
  三、本地化技术变迁的理论基础第29-33页
  四、本地化技术变迁的内在机制第33-36页
 第三节 适宜技术与经济增长差异第36-43页
  一、理论研究第36-40页
  二、经验研究第40-41页
  三、简评第41-43页
第三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概况第43-65页
 第一节 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度量方法第43-51页
  一、统计指标法第43-46页
  二、趋同回归分析法第46-49页
  三、分布动态法第49-51页
 第二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概况第51-55页
  一、地域单元的划分第51-52页
  二、分析变量和数据的选取第52页
  三、地区经济差距概况第52-55页
 第三节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构成分析第55-60页
  一、人均GDP 的地区差距构成第55-57页
  二、劳均GDP 的地区差距构成第57-60页
 第四节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第60-65页
  一、β趋同分析第60-63页
  二、σ趋同分析第63-64页
  三、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基于IDEA 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第65-85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65-70页
  一、技术、生产前沿与技术进步第65-68页
  二、技术效率与技术追赶第68-70页
 第二节 技术效率和生产前沿的确定方法第70-74页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第70-71页
  二、技术效率和生产前沿的确定方法第71-74页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多重分解模型第74-85页
  一、Malmquist TFP 指数分解简介第74-75页
  二、经济增长的三重分解模型第75-78页
  三、经济增长的四重分解模型第78-81页
  四、技术效率变化的两重分解模型第81-85页
第五章 中国省份经济增长的多重分解分析第85-104页
 第一节 分析变量、数据来源和样本空间的选取第85-90页
  一、分析变量的选取第85-86页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空间的选取第86-90页
 第二节 技术效率和生产前沿的确定第90-96页
  一、技术效率第90-94页
  二、生产前沿第94-96页
 第三节 中国省份经济增长的分解分析第96-104页
  一、各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四重分解第96-99页
  二、各省技术效率变化的两重分解第99-102页
  三、各省规模效率变化的路径分析第102-104页
第六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适宜技术解释(上)第104-122页
 第一节 中国省份经济增长中的本地化技术进步第104-108页
  一、本地化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思路第104-105页
  二、中国的实证分析第105-108页
 第二节 中国省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构成的β趋同测试第108-113页
  一、趋同测试模型的选择第108-110页
  二、趋同测试第110-113页
 第三节 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反事实”分析第113-122页
  一、“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分析思路第113-115页
  二、中国的实证分析第115-119页
  三、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第119-122页
第七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适宜技术解释(下)第122-140页
 第一节 技术能力与技术追赶的理论分析第122-129页
  一、吸收能力的涵义第122-124页
  二、技术追赶的前提条件第124-126页
  三、一个分析技术追赶的理论模型第126-129页
 第二节 技术能力与技术追赶:中国的实证分析第129-140页
  一、经验测试模型的选取第129-130页
  二、分析变量及其数据来源第130-134页
  三、实证分析第134-138页
  四、小结第138-140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40-145页
 一、基本结论第140-142页
 二、政策建议第142-143页
 三、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附录第145-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6页
后记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制造企业精益供应物流研究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对中小企业产能柔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