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姿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微小卫星一体化测试平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页 |
·本文主要工作以及组织结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12-28页 |
·参考坐标系定义及坐标变换 | 第12-14页 |
·参考坐标系 | 第12-13页 |
·坐标系转换 | 第13-14页 |
·卫星本体数学模型 | 第14-21页 |
·卫星姿态的描述 | 第14-18页 |
·姿态运动学方程 | 第18-19页 |
·姿态动力学方程 | 第19-20页 |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运动特性 | 第20-21页 |
·卫星姿态确定系统 | 第21-23页 |
·惯性基准单元 | 第21-22页 |
·红外地平仪 | 第22页 |
·数字太阳敏感器 | 第22-23页 |
·磁强计 | 第23页 |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 第23-27页 |
·飞轮控制 | 第23-24页 |
·喷气控制 | 第24-25页 |
·相平面控制率 | 第25-27页 |
·UML建模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姿轨控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 第28-43页 |
·姿轨控任务分析及设计原则 | 第28页 |
·方案描述 | 第28-31页 |
·姿态确定方案描述 | 第28-30页 |
·姿态控制方案描述 | 第30页 |
·轨道控制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外部干扰力矩分析 | 第31-33页 |
·重力梯度力矩 | 第31-32页 |
·气动阻力力矩 | 第32页 |
·太阳光压辐射力矩 | 第32-33页 |
·地磁力矩 | 第33页 |
·敏感器模型和姿态确定算法技术研究 | 第33-38页 |
·陀螺模型 | 第33-34页 |
·太阳敏感器模型 | 第34页 |
·地磁模型及磁强计模型 | 第34-35页 |
·红外地球敏感器模型 | 第35-36页 |
·利用陀螺的姿态预估算法 | 第36页 |
·红外地球敏感器修正姿态算法 | 第36-37页 |
·太阳敏感器修正姿态算法 | 第37-38页 |
·执行部件模型和姿态控制算法技术研究 | 第38-39页 |
·动量轮 | 第38-39页 |
·磁力矩器 | 第39页 |
·偏置动量轮控制律设计 | 第39页 |
·磁控算法技术研究 | 第39-40页 |
·磁力矩器动量矩控制 | 第39-40页 |
·磁力矩器卸载 | 第40页 |
·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卫星姿态控制仿真模型实现 | 第43-57页 |
·Simulink仿真集成环境以及S函数的实现方法 | 第43-45页 |
·模型总体设计 | 第45-47页 |
·动力学模块 | 第47-52页 |
·模块方框图 | 第47-50页 |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50-52页 |
·控制器执行机构模块 | 第52-54页 |
·模块方框图 | 第52-53页 |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53-54页 |
·仿真模型初始化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卫星姿态控制模型在RT-LAB平台下的仿真分析 | 第57-65页 |
·MATLAB+RT-LAB集成平台简介 | 第57-60页 |
·RT-LAB简介 | 第57-58页 |
·RT-LAB基本结构 | 第58-59页 |
·RT-LAB集成平台的优越性 | 第59-60页 |
·卫星模型在RT-LAB中的运行准备 | 第60-61页 |
·改进后的卫星模型以及在RT-LAB中的仿真结果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基于集成平台的卫星一体化设计方案 | 第65-73页 |
·卫星一体化设计思想 | 第65-66页 |
·适用于卫星一体化设计的集成平台研究 | 第66-70页 |
·RT-LAB半物理仿真技术特点分析 | 第66-67页 |
·基于集成平台的半物理仿真研究 | 第67-70页 |
·基于集成平台的卫星一体化设计方案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一 欧拉角、欧拉角速度计算模块S函数主要代码 | 第78-80页 |
附录二 喷气控制模块S函数主要代码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