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往--一种唯物实践观的解读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1页 |
一、三种不同取向的实践观 | 第11-19页 |
(一) 现代实践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 第11-13页 |
(二) 后现代实践观 | 第13-1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 | 第16-19页 |
二、教育过程是交往实践的过程 | 第19-26页 |
(一) 交往与实践的关系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 交往实践观下的教育过程 | 第20-22页 |
(三) 教育交往实践的特征 | 第22-23页 |
(四) 教育交往实践的运行 | 第23-26页 |
三、教育交往主体与主体间性 | 第26-31页 |
(一) 个人主体性:教育交往的前提 | 第26-27页 |
(二) 主体的共生性存在:走向主体间性 | 第27-29页 |
(三) 教育的主体间性 | 第29-31页 |
四、客体:成为中介底板与回归生活世界 | 第31-37页 |
(一) 作为客体的教育内容的异化 | 第31-32页 |
(二) 被异化的主体 | 第32-34页 |
(三) 教育客体: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 | 第34-37页 |
五、全球化:教育交往实践的当代课题 | 第37-43页 |
(一) 全球化的交往观解读 | 第37-39页 |
(二) 教育交往意义的时代扩展:全球化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