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论 | 第8-20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 1997年刑法颁布之前 | 第9-10页 |
2. 1997年刑法颁布之后 | 第10-18页 |
(二)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9-20页 |
一、侵占罪立法评析 | 第20-27页 |
(一) 我国侵占罪立法 | 第20-24页 |
1. 我国古代关于侵占行为的规定 | 第20-21页 |
2. 我国近代关于侵占行为的规定 | 第21-22页 |
3. 新中国关于侵占行为的规定 | 第22-23页 |
4. 港澳台地区的侵占罪立法 | 第23-24页 |
5. 我国侵占罪立法的发展脉络 | 第24页 |
(二) 国外侵占罪的立法 | 第24-26页 |
(三) 中外侵占罪立法比较 | 第26-27页 |
二、侵占罪的主观方面 | 第27-35页 |
(一) 关于故意 | 第28-29页 |
1. 在行为人持有他人财物到权利人对其主张权利之前 | 第28-29页 |
2. 在权利人明确对其主张权利之后 | 第29页 |
(二) 关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第29-35页 |
1. 非法占有的概念 | 第30-32页 |
2. 侵占罪的犯罪意图何时产生 | 第32-33页 |
3. 非法占有是否仅限于行为人自己占有? | 第33-34页 |
4. 出于挪用的目的擅自使用能否成立侵占罪? | 第34-35页 |
三、侵占罪的客观方面 | 第35-59页 |
(一) 侵占行为 | 第35-48页 |
1. "代为保管" | 第35页 |
2. "占为己有" | 第35-38页 |
3. "拒不退还、拒不交出" | 第38-41页 |
4. "拒不退还、拒不交出"行为的认定 | 第41-48页 |
(二) 侵占罪的对象 | 第48-59页 |
1. 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 第49-51页 |
2. 遗忘物 | 第51-53页 |
3. 埋藏物 | 第53-54页 |
4. 对几种特殊的"物"的分析 | 第54-57页 |
5. 小结 | 第57-59页 |
四、侵占罪的客体 | 第59-66页 |
(一) 大陆法系对财产性犯罪客体的界定 | 第59-61页 |
(二) 债权应当成为侵占罪的客体 | 第61-66页 |
1. 债权在刑法视野下具有可侵性 | 第61-63页 |
2. 特定债权应当与物权同等保护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