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内涵界定与基本理论范畴 | 第12-20页 |
·优势、分工和综合优势 | 第13-15页 |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 | 第15-16页 |
·生产优势与函数、需求优势与函数和交易优势与函数 | 第16-18页 |
·比较优势理论分类 | 第18-19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可能的理论创新 | 第22-25页 |
2 比较优势理论的学术渊源和评述 | 第25-57页 |
·不同比较优势学派的优势思想的评述 | 第25-45页 |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评述 | 第25-29页 |
·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思想的评述 | 第29-33页 |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评述 | 第33-37页 |
·新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思想的评述 | 第37-43页 |
·新兴古典学派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评述 | 第43-45页 |
·比较优势理论与其他优势理论的争论 | 第45-49页 |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第46-47页 |
·比较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 | 第47-49页 |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证 | 第49-54页 |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49-51页 |
·比较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7页 |
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数理模型 | 第57-111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界定 | 第57-64页 |
·综合比较优势的内涵 | 第57-62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62-64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 第64-67页 |
·不同学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的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 第66-67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相关参数和优势函数 | 第67-72页 |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的相关参数及界定 | 第67-68页 |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的生产、交易和需求优势函数 | 第68-70页 |
·异质产品和差异性产品的假设和函数 | 第70-72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模型和贸易结构 | 第72-78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模型 | 第72-73页 |
·不同贸易结构的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第73-78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分工优势和贸易基础 | 第78-83页 |
·参与主体的生产优势 | 第78-80页 |
·参与主体的交易优势 | 第80-81页 |
·参与主体的需求优势 | 第81-83页 |
·基于不同优势的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 第83-106页 |
·内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第83-90页 |
·外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第90-98页 |
·外生与内生共存的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第98-102页 |
·差异性产品的不完全分工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 | 第102-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附录3.1 技术差异内生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中的效用计算 | 第108-109页 |
附录3.2 要素差异外生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中产量最大化 | 第109-111页 |
4 综合比较优势的源泉、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 | 第111-128页 |
·生产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11-116页 |
·生产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第111-113页 |
·生产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13-116页 |
·交易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16-120页 |
·交易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第116-117页 |
·交易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17-120页 |
·需求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20-124页 |
·需求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第120-121页 |
·需求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第121-124页 |
·综合比较优势的源泉和指标体系 | 第124-127页 |
·综合比较优势源泉的三角体系 | 第124-125页 |
·综合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 | 第125-127页 |
·综合比较优势的测度方法 | 第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5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128-162页 |
·实证研究的内容、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 | 第128-137页 |
·实证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28-130页 |
·研究对象和指标选择 | 第130-132页 |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第132-137页 |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和对比分析 | 第137-145页 |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规律及对比分析 | 第137-141页 |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 第141-145页 |
·综合比较优势与出口贸易额、贸易顺差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5-148页 |
·整体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关性分析 | 第145-147页 |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47-148页 |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8-152页 |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各国贸易顺差与生产、交易优势和需求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9-152页 |
·中国综合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第152-155页 |
·中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 | 第152-154页 |
·中国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关性分析 | 第154-155页 |
·中国的出口优势产业的实证分析 | 第155-160页 |
·选择自行车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155-156页 |
·反倾销对自行车出口的影响及其分析 | 第156-159页 |
·出口配额管理也无法限制自行车的快速出口 | 第159-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6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价值 | 第162-184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对其他学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析 | 第162-166页 |
·对亚当·斯密分工和优势理论的评析 | 第162-163页 |
·对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析 | 第163-164页 |
·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评析 | 第164页 |
·对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思想评析 | 第164-165页 |
·对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评析 | 第165-166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与其他理论模型的关联 | 第166-172页 |
·与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关连 | 第166-168页 |
·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和技术差距模型关连 | 第168-169页 |
·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贸易模型的关联 | 第169-170页 |
·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贸易模型的关联 | 第170-171页 |
·与新兴古典学派的内生分工优势贸易模型关联 | 第171-172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价值 | 第172-183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 | 第172-173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整合和扩展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3-177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比较优势的新的框架 | 第177-178页 |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统一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模型 | 第178-182页 |
·综合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统一了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 第182页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种测度比较优势的新方法 | 第182-183页 |
·小结 | 第183-184页 |
7 结论 | 第184-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7页 |
附录 | 第197-240页 |
附录A 原始数据 | 第197-214页 |
附录B 综合比较优势的指数 | 第214-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241页 |